欢迎您来到CFG全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 CFG全球 > 理财社区问答 > 详情
?
农业保险的特征
2024.01.12 02:58:21· 资产管理2 浏览35次
1条回答
1F
农业保险的特征 农业保险主体的供求特征及行为分析 (一)创新之处 本课题主要有以下创新: 第一,研究的特色和学术价值。本课题福利经济学(公共物品理论)、保险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分析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供需双冷”窘境,以期将解决农业保险“供需双冷”的窘境纳入这个研究框架,并得到相应的经济学解释;对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属性的持续深入研究,尝试性探索分析我国保险税收制度与农业保险供给非均衡的关联性,为缓解我国农业保险供给不足提供理论佐证。因此,本课题通过对农业保险供求问题较为深入的研究,将会使农业保险理论研究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既是一种尝试和创新,更是一种促进和发展。 第二,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农业保险理论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多偏重于基本理论分析,国内更多地则是一种经验研究,尚未有学者专门对农业保险供求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更谈不上深入。而农业保险的发展的根源因素正是基于此的框架设计异常欠缺,最终导致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举步维艰。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构建必须以此为基础,对农业保险供求主体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农业保险供求规律及其特征,分析制约农业保险供给的因素分析,并对农业保险行为主体的互动与博弈进行系统分析。从农业保险需求与供给规律找到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激励方法与手段,为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农业保险供给的研究,决定农业保险的政策定位和制度设计。 农业保险的特征 基于上述研究状况,本课题对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进行了重新界定,从保险需求的传统模型分析出发,运用一般的经济学原理,构建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研究的分析框架,对农业保险与非农收入、多样化种植和政府救济等农业风险管理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进行了理论反思。同时,本课题基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力图获得农业保险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路径。这对农业保险理论是一种拓展,对农业保险发展实践亦是一种促进。 在三农问题成为当今中国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的现实背景下,本课题从准公共物品的视角对农业保险的供给不足加以论证,具备一定的“大局观”;与此同时,本课题通过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问题的模型构建,并结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结合现实运作中存在的困难提出改革设想,又避免了空洞、无味的“道理宣讲”。本课题研究内容的顺利完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亦将产生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二)研究不足及今后应研究的方向 本课题研究除以上创新和贡献之外,但由于农业保险供求问题仅仅是农业保险理论研究的一个部分,视野相对而言较为狭窄,课题研究难免有其缺陷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努力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拓宽更为广阔的视角,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农业保险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诚然,农业保险本身的特殊性在于其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倾向更甚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保险。国外存在大量基于不完全保险理论的农业保险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开启了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规制机制研究的先河,而不完全保险正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对比法和演绎法,并进行了模型构建。今后我们可以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的分析和归纳,从农业保险运行机理与机制设计的框架结构到各个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具体内涵、运行机理和框架构建,以及对农业保险立法及其制度构建的论证。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数据的匮乏以及笔者计划进行的问卷调查始终未能达到预期数量,无法运用数理模型进行简单概括,也无法用实证方法去检验(目前至少是这样),导致本文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进行的实证分析不足。
2024.01.12 23:51:03 · 章经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