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收费不断增加,而服务未见改进,自银行方面开始收取储蓄卡服务费,到由银行引出的诸如许霆案,都令掌管百姓钱财的机构在舆论下变得弱势,但实际上,银行并没有放弃各种收费的理由和手段。 银行乱收费何时了。 银行为它提供的服务而收取费用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北京市民齐清百元存款被扣至60多元的遭遇被媒体报道之后,银行混乱的收费项目,黑幕重重的收费标准,以及无视储户的声音而单方面定价的种种行为,终于在民众之中掀起了冲天怒火。 收费不断增加,而服务未见改进,自银行方面开始收取储蓄卡服务费,到由银行引出的诸如许霆案,都令掌管百姓钱财的机构在舆论下变得弱势,但实际上,银行并没有放弃各种收费的理由和手段,随着齐清所遭遇的不公被媒体不断报道,银行乱收费,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钱,越存越少? 对于那些活期账户上的资金余额小于银行规定的额度时,银行会按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在四大行之中,建行对于日均余额不足400元的账户,每季征收3元的费用,中行对于未办卡且日均余额小于400元的存折征收相同的费用,而农行、工行在此项费用方面,仅仅将收费门槛抬高到500元。在股份制银行之中,除了兴业、光大、华夏银行暂免收费外,其他银行则对小额账户征收1─3元不等的费用。 但是,引发公众怒火的不仅仅是小额账户管理费,还有除此之外的短信提醒费、信用卡透支全额罚息、ATM跨行取款手续费、网银跨行转账费、存折挂失费、清点零钞费、重置密码费、柜台打印对账单费等多项费用。 银行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当银行收费项目从2003年的300多种发展到目前的3000余种,“收费项目增加速度”明显超越银行“服务内容和质量提高速度”后,储户就不能不对此产生质疑。 据银监会统计,去年以来,各大银行中间业务年收入平均增幅接近30%。在这“喜讯”的背后,是银行收费的飙升—去年6月底,中国工商银行上调20项个人金融业务收费标准,平均涨幅超过100%,而如今多家银行也上调跨行取款收费标准,其涨幅又是翻番。而正是在这种银行收费种类和收费价格“共同进步”的背景下,才产生了储户存款越存越少的荒唐事件。 价格联盟下的事实垄断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起草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向各商业银行和地方价格主管部门下发并征求意见的,而并非是向储户和银行共同进行意见收集,有学者认为,向银行征求有关银行收费问题的意见,这本身就有失公正。实际上,早在2007年3月7日,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了银行业务四项服务收费标准课题研究工作座谈会。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张君曾经就银行收费问题表示,“调整收费标准须照顾弱势群体,充分体现银行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业内人士分析,根据这一精神,对于此次意见的征求,银行也许会作出让弱势群体感到满意的意见反馈。 但是,这种“上级对下级”的外在约束,以及银行出于道德的自我约束,或许难以令其作出令储户满意的决定。 然而,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陈佐夫却并不赞同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的说法。陈佐夫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包括供水、供电、供热、供气、航空、铁路等行业里,基本不存在竞争关系,很少有外资可以进入这些产业,但是银行业不存在这些现象,银行业除了四大银行以外,还有几十家股份制银行,上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还有一大批外资银行,“尽管不能说竞争非常充分,但是不能说是垄断的”。 “你可以选择任何一家银行,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其他行业的选择余地还是非常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银行现在不存在垄断。”8月7日,陈佐夫在2010年中国银行家论坛上表示。 可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时代周报记者在与四大银行的职工交谈时发现,大部分银行职员均认为在目前的中国环境下,银行仍然处于事实垄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