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陈瑞津,你好:小企业在2011节能减排继续的大环境下,要完成整年的盈利计划,可以选择以下三条路径。一般说来,企业在节能减排下转型时要解决发现需求、调整产品、技术创新等核心问题。对于刚刚转型的中国企业来说,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高成本。因此,企业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即时关注国家对一些行业的补贴细则,积极申请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也要向一些优秀的节能减排下企业学习,抢占节能减排下知识、节能减排下资金和节能减排下技术、产品与服务等制高点。记者发现,那些转型节能减排下较为成功的企业走的不外乎三条路:技术创新、集约管理、服务为王,这几种模式都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了收益。 技术创新。记者调查发现,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非常适合北京的高科技企业。这种模式首先要求企业要拥有过硬的、能够迅速建立竞争壁垒的核心技术;其次,这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有大量的市场需求支撑,以技术来整合其他资源,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目前在国内的风能、太阳能光电领域,由于在融资、研发、市场等方面都能获得政府或者非赢利机构的扶持,使得这两种技术发展很快;下一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也将会出现一批领军者。在北京也不乏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就成为节能减排下技术领跑者的案例。 太阳能光热是个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但是,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有限公司10年前进入这个领域时,他们就确定走技术领先战略,寻求合作式的技术创新之路。它创立时采用了北大新能源中心的先进技术,后来与中国航天合作,将航天技术民用化,联手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推出世界首台绿色无氟太阳能热水器。这种技术领先最终转化为市场优势,使他们在2009年的销售增长超过80%, 2010年,该公司仅央视广告投入就达2亿多。技术与品牌的双面夹击,正在为公司冲击行业老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集约管理。集约管理多指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这种模式主要依靠节能减排下技术、产品和服务,首先降低了因环保不达标而面临的财务风险,其次是通过节能减排下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比如节水节电、资源再利用等,依靠制度、管理创新,建立企业内部的节能减排下文化。韩国三星在2008年3月召开了绿色经营发布会,将绿色经营分成经营的绿色化,产品的绿色化,工厂的绿色化,地区社会的绿色化,并树立了具体的实践目标和阶段性实施方案。 中国三星人事TEAM长李硕明副总裁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到了他们在管理上的一些措施:比如在制造现场导入高效率能源设备,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减少工厂直接排放和产品使用中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基于节约有限的地球资源,中国所有三星公司开展了 “大1元活动”,通过关掉不必要的电源,节约办公用品,引进高效率设备,保持室内标准温度等多种节约能源的活动。三星电子宣布了到2013年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的目标,就是在2008年的基础上减少50%,争取用5年的时间到2013年底,通过三星产品的使用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8,400万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LCD和半导体生产线将使用PFC和SF6节能技术,并加强能量消耗管理系统的使用。 2009年,德清源在京郊大型养鸡场投资6000万元建成首座鸡粪发电站,以每年1460万度的发电量,成为国内首家利用鸡粪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与供热的养殖企业。德清源副总裁顾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最初建立发电厂是为解决鸡粪和废水污染的问题。现在,德清源把生产的所有电都卖给国家电网,自己用电再从国家电网购买。《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而,德青源电价比普通能源发电售价每度高0.25元,全年算下来约有800万元。沼气发电站建好后,每年能减少约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德青源把这些减排指标卖给发达国家,每年收入也有几百万元。 服务为王。潘家华曾经说过,节能减排下经济的兴起也将伴随着一些新行业、新产业的兴起。在北京,这种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节能减排下技术、产品和服务而盈利的公司队伍越来越壮大,尤其是一些传统企业向节能减排下的转型,除了提供更多的节能减排下产品外,还引领了一种绿色消费。最典型的如西门子、GE等公司,纷纷转型成服务提供商,在一些节能领域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以GE为例,这块业务每年可以为它带来一百多亿的收入,从2005年5月开始,GE的绿色创想已经在全球推出80高能效环保产品及相关服务,其中有21项在中国广泛应用。 北京绿创环保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商业模式正在不断崛起。这个公司立足于为工业企业、商业地产、市政工程等发放社会、法律接受的“通信证”:在噪声与振动控制、声舒适环境领域,向客户销售整体解决方案;承接咨询、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环保达标验收交钥匙总包工程;销售环保设备、产品、绿色材料;对国内声学工程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政府或客户委托的试验开发性。五种商业模式综合使用,由此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