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 | 负债 | 外汇储备 | 经常账户顺差 | 错误和遗漏 | |
总额 | 10912 | 2038 | 6671 | 6772 | 4573 |
直接投资 | 4399 | 5038 | |||
证券投资 | 1563 | 917 | |||
其他投资 | 4860 | -4000 | |||
直接投资占比 | 0.40 | ||||
证券投资占比 | 0.15 | ||||
其他投资占比 | 0.45 |
注:正数代表资产或者负债上升,负数代表下降。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和遗漏项”下有高达4500亿美元的净流出。错误和遗漏项是由于统计资料来源和时点不同等原因,形成的统计残差项。一般而言,错误和遗漏项与进出口贸易规模相关,大致稳定在正负3%左右,且均值为零。然而,自2014-第三季度以来,错误和遗漏账户占进出口总规模比率均值为-5%,最高曾经达到-10%,而且呈现单边流出态势。显然,该项目主要反映的不再是统计误差,而是资本外逃的规模。本轮资本外流中,错误和遗漏账户下资本的净流出已经占到累积净流出规模的33%,占同期外汇储备消耗量67%。误差与遗漏所导致的这部分外汇储备的损耗,虽然大部分可能会流回到中国企业和居民手中,但由于其中所存在的非法和不合理成分、由于这些钱可能已经转移到海外,肯定也不能归因于“藏汇于民”。
图1错误与遗漏账户占进出口总量的比率总之,当人民币汇率基本处于合理均衡水平上的时候,企业和居民对各类资产的需求可以假定是符合资源合理配置原则的。如果资本项目逆差大于经常项目顺差,外汇储备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转换为非储备资产,可以称之为“藏汇于民”。但当人民币已形成贬值趋势时,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藏汇于民”。事实上,在汇率由长期升值转而开始贬值的时期,非储备海外资产的增加和海外债务的减少经常是同做空获利平盘、套利套汇交易平仓、资本外逃等活动相联系的。因而,在这一时期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所消耗的外汇储备中很大一部分不能称之为“藏汇于民”。
其实,中国所丧失外汇储备中的相大一部分并未转化为非储备资产的增长和海外债务的减少。这部分已丧失的外储是中国国民财富的损失。从理论上说,这种损失是可以计算的。例如,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7:1时,非居民预期人民币升值,用100美元购买700元人民币。于此相应,央行外储资产和负债分别增加100美元和700元人民币。两-时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到6:1,非居民预期人民币贬值,于是用700元人民币购买116.67美元并撤离中国大陆市场。此时,央行外储资产和负债分别减少116.67美元和700元人民币负债。外资“一进一出”,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央行的外汇储备减少了16.67美元。在此变化过程中,116.67美元外储的减少不仅不是“藏汇于民”,而且包含了国民财富的直接损失。更何况,我们还未考虑人民币升值期间资产价格飙升,居民和非居民投资者在获得丰厚收益之后将人民币兑换为美元“饱食远颺”。在这种情况下,伴随外汇储备减少,中国国民财富的损失更是不可低估。在过去十几-间,由于汇率缺乏弹性,热钱大举流入而后又从容撤出。在热钱的“一进一出”中,中国的海外财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可以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提示。
国际投资头寸表纪录了如下关系:
海外资产-海外负债=海外净资产 (1)
其中海外资产可以分为民间海外资产和官方储备资产(外汇储备)两部分。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
(2)
比较国际投资头寸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存量表达式可知,下述关系应该成立:
海外净资产增量=累积的经常项目顺差-累积的误差与遗漏 (3)
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请看表2。
表2 国际投资头寸表与经常账户变化(单位:亿美元)
2011-1季度至2016-3季度 | |||
经常项目顺差累计额 | 12800 | ||
误差与遗漏项目累计额 | 6200 |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 | 贬值幅度不足1% | 从6.6升值至6.04,再贬值至6.67 | |
国际投资净头寸变化 | -124 | 从17595下降至17470 | |
储备资产变化 | 1484 | 从31156上升至32640 | |
私人部门海外资产变化 | 20000 | 从12283上升至32272 | |
私人部门海外负债变化 | 21597 | 从25844上升至47442 |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说明:在国际收支头寸表不记录误差与遗漏累积项。
从表2可以看到,自2001-1季度至2016-3季度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累积额为1.28万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累积额代表中国的资本净输出。按道理,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海外净资产(民间海外资产+外汇储备)也应增加,且增加量应同这段时间经常项目累积额大体相等(投资头寸表中不包括误差与遗漏项)。然而,事实却是: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海外净资产不但没有增加,反倒减少了124亿美元。换言之,中国在这段时间的资本净输出,并未形成中国的新增海外净资产。在5-多的时间里1.3万亿美元不翼而飞。这到底是什么回事?首先, 2015-,我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开始采用新的国际标准BPM6公布数据。证券投资负债统计由成本法改为市值法导致对外负债增加了约3600亿美元。其次,价值重估也会对此缺口也有一定影响。再次,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算出,在这一时期,误差与遗漏项下一直存在大量的流出,其累计额为6200亿美元。误差与遗漏项目的主要部分应该是资本外逃。剩下的另外数千亿美元的缺口恐怕也是资本外逃造成的。总之,即便考虑到估值作用、统计口径变化,累计经常项目顺差和海外净资产变化之间的巨大缺口说明: 大部分外汇储备减少应该并未转化为其他资产或减少了中国的海外债务。
图2可以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况,自2014-下半-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以来,在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的同时,民间(私人部门)海外资产的增长趋势并未发生任何明显变化,而中国海外负债下降幅度也并不明显。那么,这两-急剧减少的大量外汇储备又都藏到哪里去了?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确切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外汇储备的减少,不能被轻描淡写的说成是“藏汇于民”。
总之,由于汇率始终不能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其他一些原因,大量热钱的流入和流出已经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财富损失。如果继续执行汇率维稳政策,中国还要遭受更大的财富损失。中国的外汇储备确实过多,相当大部分外汇储备确实应该被用掉。但是,外汇储备不应该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如此使用外汇储备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动用外汇储备并不是“藏汇于民”,而是使热钱在赚得盆满钵满之后顺利离场。外汇储备的急剧下降是“藏汇于民”,因而不足为虑的观点需要纠正。
图2 国际投资头寸表变化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务必保留此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