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日前在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实施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不紧也不松。
“不紧就是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正常,合理的增长,要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不松就是货币政策如果太松的话,可能僵尸企业,过剩产能就很难去掉,”李波强调称。
据其介绍,在当前货币政策操作保持流动性不紧不松的前提下,银行业整体流动性状况良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来源稳定,并未出现所谓的揽储大战。少数机构出于自身经营发展考虑进行定价调整,不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李波指出,市场上有个别机构或少数从业人士所称的中考困难,揽存大战上演,这是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偏概全的说法,其对于钱荒可能再现的判断,更是放大流动性风险,甚至自己吓唬自己的心态反映。
他认为,分析市场上个别机构和少数从业人员的这类说法,其实反映了其恐惧心理——担心出现类似于2013年6月份的市场异常波动。这种恐慌心理的出现也并非偶然,应当与如下几个因素相关:
一是外部因素,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在6月份加息,这可能引发国内市场部分流动性流出。二是监管部门要求的6月末对商业银行实施二季度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三是加强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取向不变等。
不过,理性地考虑可以发现,这几个因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并不能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巨震。即使美联储6月份加息,国内市场早已开始消化,监管机构和市场机构目前正在积极应对,其引起的资金流出应在可控范围之内。
日前央行公布的5月份外汇储备规模较上月增加了240亿美元,已经连续第四个月上升,并站稳3万亿美元之上。有机构分析认为,外汇流出得到控制,甚至有部分境外资本流入境内。
李波还表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2013年6月份以来,央行抓紧探索和完善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宏观调控框架,银行业金融机构已逐渐适应。实践证明,双支柱政策有力地维护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正常运行。正如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所说,MPA并非金融市场波动的源头,而且恰恰相反,它有利于提醒金融机构全面加强风险管理,稳定和控制杠杆率水平,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
“而加强金融监管,弥补监管短板,持续稳妥地去杠杆,这是为了促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和市场化,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更加良好和风险内控机制更加科学,可保障金融体系更加稳健运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李波称。
综合上述判断,李波认为,今年6月末发生大的流动性风险及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极低,类似于2013年6月份出现过的市场异常波动不会重演。
他最后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对于年中的流动性状况应当保持正常心态和理性做法。正常心态,就是对待流动性风险及其可能引发的其他风险,需要保持警惕,有防范意识,完善对策措施,但没必要过度放大流动性风险,也不必过度恐慌,手足无措,乱中出错。理性做法,就是对于流动性风险及可能引发的其他风险,我们要持续完善治理政策,加强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把防范化解风险落实到平常的每项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