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CFG全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 CFG全球 > 投资攻略 > 详情
党报评"塑料大米"等谣言:需建机制辟谣 避免伤农
互联网 2017-06-04 13:30:00 阅读数 124 人/次

(原标题:人民日报刊文评“塑料大米”等谣言:需建机制辟谣,避免伤农)

人民日报6月4日报道,前几天,一则“塑料大米”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一个个塑料袋放进机器,一颗颗像米一样的东西生产出来。据称,这是假大米制作过程揭秘。然而,“有图未必有真相”,当地食药监工作人员辟谣,这种设备叫塑料造粒机,本来就是加工塑料颗粒的,生产成本比大米还高,没人会赔本当米卖。

这些年,类似的“舌尖上谣言”频频上演,“毒豆芽”“毒西瓜”等事件不时冒出来,弄得人心惶惶。有关部门对近年疑似农产品质量事件盘点发现,许多事件属于误读、谣言。对专家来说,许多谣言粗浅低级、不值一驳。对消费者而言,谣言往往耸人听闻,极具杀伤力。谣言一出,最受伤的还是广大农户。去年海南万宁“毒西瓜”事件,就让当地大量西瓜烂在地里,不少瓜农翻不了身;去年一则“草莓致癌”新闻,多地草莓价格下跌四成,农户损失惨重。

我们的农产品真这么让人揪心吗?近些年,党和政府下大气力抓“舌尖上的安全”,从田头到餐桌,从药瓶子到菜篮子,严字当头,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在基层常听到农民说:“高毒、剧毒农药下岗了,你想用也没地方买了。”当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防止“谣言伤农”也是风险防控的重要一环。

遏制“舌尖上谣言”,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政府部门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公开辟谣。同时要加大对造谣者打击力度,特别是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b42男形铣筒淮岣叻烧鹕辶ΑF笠岛兔教逡灿菡芰浚鞫每蒲е杜茉谝パ郧懊妫嵴袷谐⌒判摹1苊狻耙パ陨伺保氩豢扛龉诘牟斡耄僖恍┎患偎妓鞯母纾僖恍┖廖藿浔傅淖ⅲパ圆呕嵛薮Χ菪巍?/p>

打铁还需自身硬。放心农产品是“产”出来的。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不因追求数量而放松质量。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严格控肥、控药,避免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大力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放心农产品也是“管”出来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靠人盯人监管难以奏效,这就要求创新管理、凝聚合力,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坚决对假劣农产品下猛药、出狠招。要建立农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管是产地、还是销售地,哪个环节、哪个部门出问题就严格追责,织就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天罗地网。只要扎紧扎牢制度篱笆,消费者的市场信心才能越来越足。

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为农产品营造清清朗朗的市场环境,让千家万户的农民安心种地,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谣言伤农”现象不能一再上演了!(原题为《别让“谣言伤农”一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