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堪萨斯联储研究人员Troy Davig和A. Lee Smith发表报告表示,在两年内,将美联储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削减6750亿美元,将相当于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
而堪萨斯联储主席乔治虽在今年没有FOMC投票权,但在2019年有。她本人偏向于加息。
智通财经曾报道,最近已有多位美联储官员提到缩表问题,如周三,美国波士顿联储主席罗森格伦称,当前避免经济过热很重要,预计2017年美联储加息3次,美联储应当在下一次加息之后考虑缩表。不过应循序渐进地缩表,以避免造成破坏,美联储应当探索其紧缩空间。
上周,圣路易联储银行行长布拉德也提出,美联储除了应该继续加息步伐外,也应该在下半年内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
经济学家何帆曾提到,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美联储货币政策常态化三步走——退出QE,加息和缩表——已经进入走到了最后一步。
如果美联储采取比较中和的缩表策略,在未来三年只减持国债,那么美国商业银行系统每年平均减少17.71%的现金资产。
如果美联储采取较激进的缩表策略,即在三年内同时减少美国国债和MBS,则每年的减持规模占美国银行现金资产的比重为41.03%。
仅靠被动缩表既不能满足减缩的规模要求,同时也会把缩表时间拖得过长,美联储或许会在2018年晚些时候或2019年进入主动缩表阶段。
美联储缩表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呢?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则提出中美从复苏共振到缩表共振的观点,他认为,去年以来中美复苏共振,但中国经济的边际力量趋于减弱,除了补库周期进入尾声的市场因素外,金融剧烈去杠杆政策引发紧缩效应,这意味着二季度美中的短期经济指标将弱于一季度,经济在需求端二次探底,中期L型短期W型。
从政策来看,中美央行加息、双“缩表”,但意图和影响有较大不同。美国的加息和缩表是趋势性的,中国则更多地是利用小周期复苏的契机挤泡沫、强监管、降风险、去杠杆,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周期色彩。这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收紧是阶段性的,美国是持续性的,中国是快速而剧烈的,美国是长期而温和的。宏观调控需要耐心和智慧,去杠杆有助于金融稳定,但要防止运动式突袭式,防止“放乱收死”,要“又红又专”。
任泽平预计,在2017年剩余的时间里,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为:在6月和9月分别加息一次,12月议息会议上不再进行加息操作但公布缩表计划,2018年初开启缩表进程。2018年之后,加息、缩表交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