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Prime-of-prime提供商的存在可能对外汇行业有破坏性,他们虽然对此并不认同,但他们承认,在交易后风险控制方面进一步投资是确保客户信心的必要举措。
prime-of-prime认为,外汇主经纪商有时候更愿意不了解prime-of-prime的终端客户的身份,从而避免被迫对客户开展审查,这不可能导致关于主经纪商系统性风险的担忧。
Fluent Trade Technologies的首席执行官Gil Neihous认为这是潜在的风险。
prime-of-prime服务提供商IS Prime执行合伙人Raj Sitlani则认为,如果prime-of-prime经纪商秉承专业精神开展业务,那么在缓解产生自终端客户流的潜在系统性风险方面,他们必将对其流动性提供商和主经纪商持保护立场。
还有人也同意这种意见。
位于悉尼的多资产经纪商和主经纪服务提供商Invast Global的首席执行官Gavin White称,潜在系统性风险看法低估了prime-of-prime行业及其与主经纪商关系的复杂性和谨慎性。
他说:“3个顶级主经纪商为我们提供支持,在我们的客户群状况以及尽职调查和招募流程方面,我们与这3个主经纪商进行开放式沟通。”
实际上他认为,这种模式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个别prime-of-prime的失败不会对整个行业的大厦倾倒。
White称,风险调解已经有所发展——大量的主经纪服务提供商,几乎自然等同于CCP架构内在固有的违约。
他说:“这为行业提供灵活性,抵御不可避免的个别公司倒闭,使其不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我认为,与所有风险都位于少数全球顶级主经纪商相比,这种架构更加安全。”
在交易后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方面,行业缺乏统一的观点,福汇集团主经纪业务负责人Justin Boulton对此感到惊讶,他认为,对于想要满足寻求接入多场所的参与者的prime-of-prime公司,交易后信用审查是使其能够长期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
他解释说:“如果客户只在一个场所交易,我们依靠该场所的信用系统控制未平仓合约净额。对于想要在多个场所交易的客户,我们拥有交易后风险控制举措,实现多来源市场数据的获取。”
鉴于交易后/主经纪商架构一般通过未平仓合约净额控制风险管理,另一家prime-of-prime 提供商Stater Global Markets的首席执行官Ramy Soliman认为,交易后风险审查将需要调整,以适合prime-of-prime工作流程。
盛宝银行主经纪业务负责人Peter Plester指出,交易后风险技术的侵入性已经下降,他说,在确保未平仓合约净额集中限制的同时,通过流动性提供商或ECN为客户安全地分配信用的能力具有更大益处。
下一步?
那么市场将何去何从?Plester称,有很多增值服务通过prime-of-prime实现,prime-of-prime可以使这些服务与传统主经纪商相比更具竞争力。
他说:“例如,多数据中心的流动性优化和连接服务客户帮助客户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我们还可以将MT4网桥等功能纳入其中。”
IS Prime的Sitlani预期,可以提供高度集中服务的prime-of-prime提供商的产品范围可能受限。
他说:“提供客制化、有针对性、强劲的解决方案,这是重大挑战,提供商需要在技术和量化技术方面进行重大投资。”
“这将能够有效整合流动性和客户流,但只能通过最先进、最成熟的执行优化引擎和华尔街级的分析实现。”
Fluent Trade Technologies的Neihous认为,想要保持相关性和竞争力,prime-of-prime提供商需要将服务拓展到信用以外的领域,例如研究和结算。
未来的局面是:利用完全移动功能和分析提供执行和交易支持服务,使用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实时、客制化的流动性数据流分析,信用使用、资本效率和执行成本等其他因素的报告。
这是prime-of-prime的White的看法,他认为顶级prime-of-prime将变得更像是顶级主经纪商。
他说:“他们不会持有与客户冲突的自营风险,他们将为交易所、场外场所或场外做市商提供完全透明度。没人想要应对可能通过内化交易流或流动性匿名化带来利益冲突的提供商。”
执行、结算和咨询公司INTL FCStone 的执行董事Fred Allatt说,关于prime-of-prime领域成长、竞争力提升的方式,一直争论不断。
他说:“然而,就像银行过去曾进入和退出市场,我预期其他提供商将在一到两年内退出prime-of-prime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