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联储的缩表尚在纸上,中国央行的“缩表”行动却已经悄然抢跑。
近期美联储“缩表”成为了大家都在热议的话题之一,然而发令枪还未响起,美联储的缩表尚在纸上,中国央行的“缩表”行动却已经悄然抢跑。
暂且不管谁先谁后的问题,从近期A股和期货市场频频从暴涨瞬间转为暴跌的现象都可以看出,市场资金面真的偏向紧缺,而中国央行却在节骨眼“缩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大家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缩表:央行总资产缩水1.1万亿
一直以来,中国央行都鲜有谈及“缩表”,而实际上,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美联储的缩表还没有开始,中国央行的缩表行动其实已经悄然展开了。而且2个月时间内,央行总资产已经“缩水”1.1万亿。
不信的话请看下面一张来自央行官方网站的一季度“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先看总资产,也就是表中红框的数据:1月末中国央行的总资产是34.8万亿元,2月末下降到了34.5万亿,3月末则下降到了33.7万亿。从1月末到3月末,短短两个月,下降1.1万亿,降幅达到了3%。
中国的基础货币,基本上是由“外汇占款”和“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两种方式形成的。其中外汇占款在持续下滑,而央行近年来就通过补充抵押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和逆回购等方式(即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投放资金,今年一季度,这些数据都是逐步走低的。
换句话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减少”,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减少”等方式,控制住了基础货币,实现了“缩表”。
通过逆回购增加资金投放只是假象?
不过,随着监管趋严吓得资金纷纷从市场中逃离,导致市场从暴涨转向暴跌,央行开始通过调整逆回购操作增加资金投放,向市场释放一些重磅信号。

从上图不难看出近期央行供给流动性的意愿有所上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3月24日至4月12日,央行曾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期间共有4900亿元逆回购到期,尽数实现自然净回笼。
显然,央行已经在努力对冲市场的资金面的恐慌和超调。特别是,最近银监会金融监管政策措施不断,市场都做出了比较明显的反应,央行并不希望这种局面持续。换句话说,当市场心态紧绷,央行则放松口袋;市场心态松弛,央行则收紧口袋。
经历了多次“假牛市”的股市、债市和商品都在指望货币政策。货币稍微松一下,盘面就会好转。只要一紧张,不管基本面多么好,该跌还是跌。然而,如今看来,尽管央行表面上在通过逆回购安抚市场,但背后已经在悄悄“缩表”,比美联储行动还快得多。一旦更加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全部落实,央行“缩表”给投资者带来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原标题:让市场战栗的消息来了:中国提前“缩表” 比美联储还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