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中国第一季度GDP实现开门红,不过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动能无法持续。
“中国经济当前呈现出经济增速回升、价格总体平稳、就业规模扩大和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发布会上称。
他称,三个因素支撑了一季度经济增速的回升,一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支撑力提升,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是36.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二是消费基础性作用增强,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7.2%,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2%;三是出口贡献由负转正,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2%,去年同期是负11.5%。
“经济开局良好,但考虑到目前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仍是投资,而投资的增长很大程度是依赖政府投资,能否持续有不确定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表示。
他同时指出,一季度超预期的外贸也与外围环境回暖有关,但从目前的国际形势看,外贸环境的回暖仍有很大不确定性,整体依旧脆弱,而消费方面虽然3月份好于预期,但从消费的整体环境看收入增幅有限,消费作为一个慢变量对GDP的拉动作用相对平稳,因此开局良好的经济走势其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摩根士丹利(MS)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前景持谨慎态度。他称,虽然从长期来看,调控政策升级有助于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短期内急刹车可能会引致年内存在政策超调的风险,从而有可能导致房地产投资失速。
他并对今年基建投资全年增速能否保持15%以上表示怀疑:一方面是基建投资本身基数过大;另一方面基建的融资问题是今年基建是否能再次扮演“单骑救主”角色的关键。他认为今年货币政策趋向中性,债市去杠杆以及PPP落地不及预期都会导致基建投资出现在项目规划立项阶段“雷声大”但到了落实推进阶段“雨点小”的概率较大。
货币政策保持中性
中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延续一季度以来边际收紧的态势,更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和去杠杆。
章俊认为,货币回归中性,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未来伴随着MPA监管加强,资金从表外回归表内依然是趋势。
他称,从上周公布的财政数据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依然比较明显:虽然3月份财政收入增速略有放缓,但支出的增速却在加快;并且从整个一季度来看,财政支出增速高出收入增速8.8%,财政更积极地立场十分明显。考虑到年内货币政策再次大幅放松的概率较低,因此从政策层面会更加依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为增长托底。
章俊认为,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反弹更多是下行周期过程中刺激政策的累积效应的集中反映,而非所谓“新周期”的开始。很难想象,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通过短短的一年多内针对几个重点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就完成了整个经济体的过剩和落后产能的出清。
“以供给侧改革为标志的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着才刚刚起步,切不可盲目乐观,而回到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上去。”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