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CFG全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 CFG全球 > 理财社区问答 > 详情
?
自主发行PK通道产品谁好?
2021.09.24 00:06:43· 英大园岭三街 浏览22次
2条回答
1F
如果您有兴趣购买阳光私募基金,可直接点击右侧“在线咨询”,在金斧子投资顾问的帮助下,理清您的投资目标、投资周期、期望收益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等,寻找与您需求相匹配,风险收益比极佳的阳光私募产品。亦可直接登陆中国领先的私募发行与服务平台金斧子,全市场各策略阳光私募精品供您挑选。
2021.09.24 01:51:53 · 江经理
0
2F
或许是业绩的召唤,或许是万能的个性化定制,客户的认可度越来越强。招商证券人士透露,仅4月份,其平台上自主发行的私募产品规模已经增长千亿元,已经超过去年的总和。5月22日,时隔7年来,上证指数再次攀上4657点高峰,牛市如火如荼,为自主发行的产品添把火。据悉,近期奔私的大佬如原公募“一姐”王茹远、新华基金投资总监王卫东、嘉实五届金牛奖得主刘天君等,对其产品均采用自主发行的形式。 私募人士认为,未来成为主流的私募产品形式已是大势所趋。上述债券私募人士严肃地表示,自主发行的盛行,实际上是私募本质的“归本正源”。 由于之前没有纳入基金法监管,没有合法的身份,必须借助通道的“外衣”。“但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应该是私募自身。”该人士说,“通道型产品其实是更复杂的法律关系,让运营成本也提升,现在规范了,就应该脱下这层外衣,回归简单。”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处长孙磊所著的《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法治化道路》中,对基金法的修订进行了回顾,指出立法本着以基金合同为中心的原则,开出负面清单,只要在一些要件上符合规定,不违反非公开募集、合格投资者制度,基金合同可以由当事人自主约定。这种自律管理式的监管思路,给了私募基金发展极大的空间。 私募人士认为,自主发行的所谓“万能”,实际上就是基于合同的契约精神。“私募不是公开募集产品,所有的运营基础是基于合同产生的信任,既然是合格投资者,那么客户就应该能认识到风险。自主发行也是海外对冲基金的主流形式,中国私募行业验明正身的时机到了。” “可以说,目前通道类产品的生命正进入倒计时。”北京老牌私募、和聚投资总经理李泽刚说。 北京一家大型私募告知,虽然自主发行产品成为主流私募产品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通道型产品不会消亡。一方面,一些刚起步的小型私募,口碑和实力上都不足,需要借助通道的权威性、销售能力和运营系统起步。自主发行的产品虽然灵活,但是对私募实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自己配置资源,例如与客户沟通,风控系统的搭建、人员培训等都是成本,而且由于法律责任由私募自己承担,更需要严格的投入。 另一方面,随着通道竞争日趋激烈,近来通道费用已经降低很多,部分通道费用与自主发行相差无几。 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彦表示,对于自主发行产品,投资者也不能过于乐观。虽然这类产品灵活性很高,但是也是“双刃剑”:自主发行下,投资限制被放开,风控也由私募自身进行把控,一些对自身投资能力定位不清、风控实力不强的私募,风险会较高。“牛市可能因为放开投资限制,他们业绩表现较好,但是也许熊市里就不一定了。” 张彦认为,自主发行产品经历这一轮火爆之后,会出现“大浪淘沙”的洗牌。“虽然券商体系更成熟更灵活,但是也有不完善之处,如果通道机构的配套服务质量能跟上来,那么信托等通道,仍然有竞争空间。” 记者获悉,目前自主发行产品的销售渠道仅仅是在券商和第三方销售机构,在最强大的发行渠道——银行的认可度还不高。一位银行渠道人士告知,由于自主发行在风控上的个性化,以及银行渠道过去习惯代销通道型产品,风控压力较小,所以接受自主发行的产品还需要时间。“银行要代销你的产品,必须对基金管理人高度信任,自主发行产品的全套尽职调查成本很高,不仅是证明私募有投资能力,还得确保内部治理、股东背景等都符合要求。”据悉,目前仅有一些固定收益类的自主发行产品进入银行代销渠道。 肖辉介绍,有的机构客户也会指定使用通道发行产品,因为对自主发行类产品仍然处在观望中。 和聚投资李泽刚:自主发行将推动私募行业步入新纪元 自主发行类产品首先被有实力的私募机构推崇。北京老牌私募、多届私募金牛奖得主——和聚投资是自主发行的倡导者,和聚已自主发行超过40亿规模的产品。和聚投资总经理李泽刚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自主发行在安全性和风控上与通道产品一样有保证,而且运作效率高、成本低,在投资范围上相比通道更广,有助于推动中国私募基金向对冲类型进化,未来,自主发行产品将是中国对冲基金的必然归宿。
2021.09.24 01:53:24 · 娄经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