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一)美元供给:短缺与过剩:二战结束后,各国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复兴构成了大量美元的需求,出现了世界性的美元短缺,美元短缺造成各国国际清偿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美元短缺,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扩大对欧洲的援助,另一方面,美国在东西方对抗和朝鲜战争中耗费了大量军费开支,美元大规模外流。这些因素不但改变了美元短缺状况,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了美元过剩的现象。(二)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崩溃)按下面箭头演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美元补充黄金,等同黄金,作为各国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形成黄金-美元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危机 美元危机,这里专指美元按固定比价与黄金保持兑换性的危机,也可简称兑换性危机,或指人们怀疑美元的兑换性,由此引发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危机,又称美元信心危机。 第一次危机的拯救 (1)借款总安排;(2)互惠信贷协议;(1)和(2 )旨在以其他货币补充美元,来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是后来出现的多重储备货币体系的萌芽。(3)黄金总库。旨在用其他国家的黄金来补充美国的黄金,维持黄金-美元本位制。第二次危机的拯救 (1)黄金双价制。旨在拯救黄金-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但同时又意味着该体系的局部崩溃。(2)特别提款权。旨在节约黄金和美元,补充黄金和美元。黄金-美元本位向黄金-美元/特别提款权本位转变。第三次危机的拯救(1)终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该措施实际上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2)史密森协议,挽救固定汇率制度的最后一次尝试。(三)特里芬难题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认为美元—黄金本位货币体系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美元供应与美元信用的矛盾。他指出美国为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国际储备资产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逐步增加在美国境外的美元数量,以保证国际清偿力的供给,这只有通过维持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才能达到;而国际收支逆差的扩大又会影响美元的信誉,导致储备货币危机;反之,美国要维持美元信誉,就必须减少国际收支逆差,而这又会减少美元的供给,导致他国国际储备的短缺,影响国际清偿力;从而使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而面临的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这就是“特里芬难题”,并被普遍认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四)“三元悖论”和“冗余问题”二战之后,随着欧洲和日本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复兴和市场的开发,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无法解决“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成员国政府独立行使货币政策、实施钉住汇率制度”这三个金融政策目标同时兼得的矛盾,即“三元悖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美国也形成了强约束,即美国必须保证整个世界的价格稳定,实施的货币政策必须满足其余N—1个国家的需要(假定世界上有N个国家)。否则,如果所有N个国家的内部宏观经济目标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必将产生冲突。可以说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无法达成谁制定统一货币政策以及如何制定统一货币政策的情况下,诶个国家都实行固定汇率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