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1、贸易顺差是迫使人民币升值理由吗? 据报道,130名美国众议员本周一联名致信美国财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奥巴马政府“动用一切资源促使中国结束汇率操纵,不再利用被低估的汇率来促进出口”。在信中,议员们呼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反补贴关税,并敦促白宫在下月发布的半年度汇率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16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以中国有顺差、美国有逆差为依据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是没有道理而且毫无意义的,“贸易顺差问题不是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姚坚说,以美国经济尚未恢复,并强调美国经济应当发展起来为依据指责人民币汇率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希望,美国在克服危机影响、振兴经济的时候,应当成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而不是阻碍者,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而要求别国货币升值,这是利己主义的一种表现。”姚坚说,我们也会进一步扩大从各个国家的进口,扩大内需和国内市场的成熟。 姚坚还表示,把汇率问题政治化将无助于各方协调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共克时艰。(上海证券报)2、人民币低估论存什么样的误区? 高盛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昨日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根据高盛的货币估值模型,当前,人民币“已经不再看起来严重低估”。 奥尼尔指出,西方“传统”的对人民币汇率的看法存在两方面误区:首先,货币模型过去的确曾显示人民币被低估,但眼下情况已得到扭转,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已升值近20%,这样的事实不应该被否认,也正是这样的改变让人民币不再显得低估;其次,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贸易模式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进口增速急速上升,不管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于出口而言。“中国的一些官员近期也暗示,中国出现贸易逆差并非不可想象的事。”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月份出口同比增长45.7%,而进口同比则飙升44.7%。自去年10月以来,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收窄,2月份的顺差额已从去年10月的200多亿美元骤降至76亿美元。商务部发言人近日表示,未来半年内,中国的进口增速会继续延续目前较快增长的局面,贸易顺差会进一步收窄,不排除个别月份出现逆差。(上海证券报)3、升值无助于解决全球经济问题? 针对一些人宣称新兴经济体是人民币汇率政策“牺牲者”的论调,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指出,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中国需求的增加,正是广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危机后能够迅速复苏的重要原因。 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日前表示,人民币升值本身并不能解决美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问题,即便人民币和其他主要亚洲货币升值20%,最多也只能帮助美国出口实现相当于GDP的1%的增长。 “我认为不应拿人民币来抨击中国,这一点很重要。”布兰查德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应该做的,也是正在做的,是降低储蓄率,由此来提振内需,调整生产方向以满足扩大的内需。” 不过,分析人士也注意到,在中国经济稳步复苏而G7等发达经济体仍在苦苦挣扎之际,外部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可能与日俱增,尽管这在明眼人看来是“两败俱伤”的做法。 有专家建议,如果中国有意就汇率政策作出调整,那么更宜“赶早不赶晚”。奥尼尔说,在汇率上早出手将有助于帮助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好收效,同时也对进一步向内需驱动转变起到促进作用。 高盛预计,人民币对美元会在“未来数月”中部分重拾升势,预计将在未来12个月中升5%;奥尼尔称,人民币也有可能通过一次性的“重估”,然后再允许其在更宽的区间交易,同时更加强调基于贸易加权的有管理浮动机制。 也有机构持不同看法。渣打银行中国经济研究主管王志浩表示,从周小川有关退出“非常规”政策的讲话来看,中国在人民币汇率方面的动作更可能推迟而非提早。渣打预计,到2010年底,人民币可能升值约2%左右。相比一次性的升值,王志浩认为,中国可能更倾向于更循序渐进的做法。巴克莱中国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人民币汇率政策短期内如果有什么变化,最有可能发生在今年的两次G20全球金融峰会前,即4到5月份或是9到10月份。他认为,一次性、大幅升值的概率较小,更可能是按一年5%的步伐温和升值。(上海证券报)4、汇率之争背后隐藏了什么? 尽管经济问题本不该政治化,但国际经济关系从来都不局限于经济视角。多少年来,为保住在全球金融与产业分工领域的顶层地位,持续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美国经常交替运用金融与贸易手段来打压主要竞争对手。如今,充当主要掠夺工具的金融业因受危机冲击而获益能力相对衰退时,白宫紧咬人民币汇率不放,实乃多年来竞争策略的自然延伸。 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能拿捏迈克尔·波特"五力框架"竞争策略的,大概非美国莫属了。 从上任之初的对华友好到如今的频频发难,奥巴马政府的诸多行动令乐观看待中美关系的有关人士实在有点摸不着头脑。尽管《时代》周刊也认为,中国和美国是不可或缺的轴心,但领悟《国家竞争优势》核心思想的人都应该知道,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力量是不会轻易接受新竞争者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按照美国的逻辑,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已给予了中国足够的尊重,但没有得到充分回应。因此,美国对华经济强硬是基本政策回归,而非出尔反尔。 其实,国际经济关系从来都不局限于经济视角。尽管经济问题本不该政治化,但在战略高手眼里,这个可以政治化。30年来,为保住在全球金融与产业分工领域的顶层地位,继续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美国经常交替运用金融与贸易手段来打压主要竞争对手的现实挑战。谁都知道,日本与美国的战略关系层级要远远高于中国,但当日本在实体产业领域的发展威胁到美国现有地位时,美国毫不忧虑地举起了金融铡刀。精明但不高明的日本财经大佬们做梦也没想到,作为大哥的美国竟然会对自己下如此狠手。于是1985年的一纸"广场协议"就夺去了日本的汇率主导权,表面强大的日本金融业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直到今天仍未能恢复元气。而从战略竞争的角度来看,经过这场打压,日本基本失去了挑战美国全球经济霸主的现实可能性。 25年后,美国把全球主要经济竞争对手换成了中国。因为在其看来,无论经济规模、贸易地位、金融力量,还是全球影响力,中国今天已经具备了成为美国竞争对手的基本要素。尤其经过这场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头号金融强国的帽子尽管勉强保住,但内伤严重。心有余悸的美国人如今越发感谢伯南克。若不是他掌门的美联储及时干预,美国经济恐怕会更糟。也不能不提到小布什,在2008年底的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是他顶住了欧亚经济强权的压力,成功避免了美元的雪崩。当然,渡过这场危机的华尔街金融大鳄们是不会改变掠夺世界本性的,于是希腊等中小经济体不幸成为刀下鱼肉。不过,即便是被视为金融危机大赢家的高盛,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昔日呼风唤雨地位也在不可避免地下降。不错,高盛去年的净利润达到了创纪录的134亿美元。但高盛恐怕很难再有过去那样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高级别忽悠了。过去对美国银行业高度迷信的中国同行,如今也逐渐认清形势,明白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其实更像是战略投机者。今后,美国金融巨头们要在中国低成本赚钱,恐怕越来越难了。 不仅如此,在美国看来,日益自信的中国还持续对美贸易顺差,并坐拥美国第一债权大国地位,而且看起来有把人民币培育成主要国际货币之势。这与25年前相比,对美国带来的挑战与威胁相较日本似乎更大。因为日本至少与美国还在同一阵营里。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美国怎能不感到如芒刺在背呢? 因此,当作为主要掠夺工具的金融业因受危机冲击而获益能力相对衰退时,白宫紧咬人民币汇率不放,其实就是多年来竞争策略的自然延伸。只不过,今日中国面临的国内经济形势要比当年的日本差得多。25年前,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日本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与美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部分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三菱、丰田、日立、索尼、松下等超级企业支撑着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日本数万亿美元海外资产可观的年收益,更大大增强了日本金融体系修复的动力。反观中国,尽管经济规模即将迈上5万亿美元台阶,但经济中最核心的产业,不少已被包括美国资本在内的外资所控制。表面强大的中国银行业,是在资本项目未开放的前提下获得暂时性优势的。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尤其是抵御风险能力的不足,是制约银行业获得一流国际竞争力的最大瓶颈。而一旦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因为人民币汇率被绑架而失去在金融贸易和制造业领域"补课"的机会,不仅无法获得足够的财力来支持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更有可能错过追赶金融主导国的"时间窗口",进而失去成为一流经济与金融强国的基础性条件。 面对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纠缠与强硬打压,中国必须学会用政治乃至国家竞争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的实质,切不可按照简单的市场原则出牌。既然现阶段,中国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来推动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改革,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一种并不占优也不吃亏的策略选择,那么中国要做到的就是坚持与执行。毕竟,大国之间的博弈,既需要以实力为后盾,也离不开心理上的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