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农民养老保险
农民工养老保险何时“神州行”
打破区县属地限制,农民工养老保险费全部上缴市级财政,转保时不转移资金,无论是转入地还是转出地,既不能从中获利也不会吃亏,农民工流动,再也不用担心“断保”。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题记“深圳掀起农民工退保潮”的消息近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披露,退保的主要原因是该市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中关于参保者必须在当地交费满15年的规定。这“地方粮票”的限制让退保几乎成了一种“明智”的选择。
然而,与这“退保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我国最大的直辖市重庆,新生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事业却势如破竹,参保人数与日俱增。
之所以出现这“一冷一热”的反差,只是因为重庆在农民工养老保险自由转保接续上迈出了关键的“一小步”……
“不接地气”,制度再美也枉然
“现行农保制度的首要致命缺陷就是农保不能全国‘漫游’,而这对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社保专家尖锐地指出,一个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实际操作性,那只能是一纸“不接地气”的官方文件而已。
“我们到外地打工,谁能保证在一个单位就能干上15年?如果哪天因为老板破产或别的什么原因失业了,不得不到外地找工作,社保就要归零,一切又得重新开始,我们能有几个15年啊?”来自重庆市巫溪县的农民工黄成明表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高精尖专技能,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频繁流动也是必然。
同样,来自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结果也表明,能在一个工作单位工作满3年以上的农民工仅占务工人员的20-30%。2004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的务工人员占到40.6%。而这种状况在至今没有得到改善。
农民养老保险
这位社保专家指出,现行养老保险转移办法规定,农民工退保只能把自己交的那部分钱拿走,单位缴纳的那部分钱则留在当地,对于地方来说,这无疑是只赚不赔的买卖。从某种角度而言,地方政府甚至可能希望农民工退保,因为退得越多,他们获利越丰厚。而与此相反,转入地只能接收到个人账户的钱,却要承担加上企业缴纳的那部分钱计算出来的退休金,显然是吃亏了,当然也就不愿意为农民工转保。“企业原本就不想给农民工缴纳社保而增加成本,加上地方利益博弈,谁还愿意干创收在别人,奉献在自己的事儿?”
“农民工退保潮的出现,这是制度使然,是意料中的事儿。傻眼的只有交钱者和补贴者。”他们表示,如果制度的弊端不除,农民工社保制度真正大面积推开将遥遥无期。
重庆的“一小步”
“要让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真正惠及于民,关键在破除制度壁垒。”重庆市财政局负责人表示,重庆虽然不能以个体之力推动农民工养老保险在全国实现“漫游”,成为能“通存通兑”的“粮票”,但在小范围内打破区域限制,可互转接续,既是“城乡统筹试验区”可先行先试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可能会因重庆的一小步,带起整个农民工社保实现全国“漫游”的一大步。
2007年7月,重庆率先在全国制订了地方性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法规——《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并在几个区展开了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的试点。当年10月,重庆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农民工在重庆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之间流动,可以把原来在某区县参加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另一区县。同时,由于区县收取的养老保险费全部上缴市级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转保时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并不转移。
农民养老保险
重庆市社科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何清认为,重庆“农保”在制度设计上创新之举,堪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
“导致地方政府因地方利益而为农民工退保大开绿灯的原因,在于没有相关机制去制约地方政府从退保中获利、让转入地不吃亏。而重庆的相关做法,则在全市范围内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何清说,在重庆,由于养老保险费全部上缴市级财政,转保时不转移资金,无论是转入地还是转出地,既不能从中获利也不会吃亏,从而能避免地方利益给转保造成障碍,促进转保的顺利实现。”
不仅如此,重庆在接收农民工从市外转入养老保险方面的做法,也让何清大加赞叹。
记者从重庆市社会保险局了解到,根据重庆的相关规定,如果重庆籍的农民工先在市外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又将其养老保险关系转入重庆的,即使只转入个人账户资金,重庆社保机构也要接收,并且承认其在市外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比如,某农民工在上海缴了两年的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里有2000元。重庆接收其养老保险关系后,他如果继续参保,只需在重庆再缴13年的养老保险费,就可以领取养老金。
农民养老保险
重庆市社会保险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在国内某些省份,虽然可以接收农民工转入养老保险,但一般都不承认其已在外省缴费的年限。“在重庆缴纳的年限不到15年,却可以在重庆领取养老保险金,这相当于重庆要倒贴钱。不过,这却可以维护农民工的利益,早日实现城乡统筹。”
已缴费数月的黄成明认为,只要社保能跟着工作走,他就不会“断保”,老了也不愁了。
与此同时,为了让企业自愿为农民工缴纳社保,重庆市有关部门在制度的设计上,首先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降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其中,用人单位缴纳的比例下降为10%,而农民工个人缴费比例则由月工资的8%下调为5%,以让这一群体买得起养老保险。
“在办法施行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只得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执行,即用人单位按照农民工月工资20%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这在企业看来是比较大的一种负担。正是这个原因,过去,即使我们上门宣传,很多企业也不愿意为农民工买养老保险。”重庆市江北区社会保险局一科长说,现在比例调整后,不仅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增强了,而且一些有远见、希望用工稳定的企业,也主动为农民工买养老保险。
重庆市财政局社保处的统计数据表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5个多月里,全市的农民工参保人数已超过14万,而且这一数字每天都在增加。
尽快完善社保体系中这“最薄弱的一环”
“毫无疑问,在农民工养老保险方面,重庆的做法已走到了全国前列,在国内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其中,专门出台地方性法规来规范、推动农民工养老保险,在全国更属于首创。”谈到重庆的农民工保险政策时,何清如此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在重庆进行城乡统筹建设的过程中,此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庆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重庆约有700万进城务工的农民,预计到2020年,还将有800万人入城;两个数字相加,将有1500万农民工入城。“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重庆要取得城乡统筹建设的成功,就必须解决好他们的社保问题,让他们安心地工作、稳定地生活。”何清说。
“这还仅仅是重庆方面的数据。而现实是,在全国的社保体系中,农民工的社保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在此背景下,重庆的做法堪称找到了完善农民工社保体系的一个突破口。”但他同时也表示,“农保”仅仅在省级范围内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自由转移,还是远远不够。因此,要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全国“漫游”,重庆的探索只能是抛砖引玉,而决策层尽快制订相关的法规与制度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