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若问2007年哪类寿险产品最吸引眼球?毫无疑问,非“投资型险种”莫属。
“人人都爱投连险”
今年以来,在火爆的股市氛围中,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意愿和兴趣达到了空前水平,大多数寿险公司推出了投连险,先是外资公司打头阵,后有中资公司纷纷跟进。据上海理财博览会上的消息,目前上海市场有近七成的保险公司在销售投连险,在售产品(包括个险和银保两个渠道)超过了23个,投连账户超过了50个;1月到9月,上海市场投连险保费收入累积达到37.09亿元,占同期上海寿险市场保费收入的17%。另外,根据保监会每月公布的保费座次,今年投连险对保费的贡献突出,一些外资公司的业务突飞猛进,甚至颠覆了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如7月和8月,大都会与招商信诺凭借投连险先后超越多年稳坐外资寿险头把交椅的友邦,成为当月外资保费状元。
在中美大都会人寿总经理布瑞特·贝尔看来,投连险属于一种“平衡的选择”,它作为一种保险产品,能够让客户得到投资结果,因此可以更好地保障客户需求。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了投连险,旨在为客户提供投资选择,受到了美国消费者普遍认可。1999年—2002年美国资本市场向好时,投连险产品一度占到个人保单的30%,即使在2003年—2006年资本市场疲软时,投连险保单也占到个人保单的15%。
合众人寿市场部负责人王勇表示,投连险丰富了我国的保险产品结构,“产品的丰富是与世界保险界接轨的结果,”老百姓对产品的选择余地越大,也越发理智;此外,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也促进了国内保险公司开发产品的水平,同时提高了国内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仓促上马风险不可避免
在投连产品热销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记者发现,一些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有误导行为:或对产品解释不清、隐瞒费用扣除和夸大合同收益;或将投连产品完全解释为投资产品,只谈投资收益率是多少,而没有说明用于计算投资收益率的本金是多少,从中需要扣除的费用是多少;或片面夸大合同收益,让消费者将演示利率误认为是保证利率等。除了销售误导之外,投连产品本身的设计和定位上存在问题,如缺乏精算、没有指定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等等。
于是,有些保险公司就有“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之嫌。
“保险公司开发和销售产品时,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谓‘最好’的产品,而是要去选择‘最适合’的产品。也就是说,某一家保险公司未必适合开发和销售所有的保险产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教授郑伟如此表示,“比如投连险的推出,需要有高素质的销售队伍、优良的IT平台、良好的公司风险内控系统等作为基础,如果保险公司没有做好准备,就会出现误导销售等做法,这对市场资源是一种滥用和破坏,将对中国保险业长期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当市场环境改变、消费者的需求随之发生改变的时候,保险公司应“视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公司本来就是以开发和销售投连产品为重点,而且具备良好的配套条件,那么抓住这个机会,开发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公司本来没有为销售投连险做好准备,而是因为看到消费者有需求或看到别的保险公司通过销售这个产品收入增加而按捺不住,仓促上马,“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迟早要爆发风险。
消费者要选最适合的产品
展望明年,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宏观经济的调整,投连险销售火爆的趋势预计可能会有所回落,届时可能会有更多公司开始强调保障型产品。但是,无论保险产品是火爆、还是遇冷,“其本质都是经济补偿,是保障,传统保障型产品和投资型产品在市场上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互补充。”郑伟指出。
不仅如此,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未来保险产品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融合。”贝尔断言。
纵观保险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千差万别,有的消费者偏好“保险专卖店”,有的则倾向于“一站购齐”的金融消费方式。另外,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不同也会影响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取舍。郑伟建议,对于消费者,“也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谓‘最好’的产品,而是要去选择‘最适合’的产品。”
王勇提醒到,“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是要兼顾保障和投资,这也是两类产品融合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