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由于基金是通过社会募集资金,由专业团队进行投资管理,达到盈利后回馈其持有人。同时基金相对股票投资的区别是:交易成本偏高、交易时间滞后、收益累积效应趋缓、净值波动较小等。因此基金的个人管理不应雷同于股票,持有人主要把握三个大的市场趋势"顺势而为",分别为"持续上涨、盘整震荡、持续下跌",细节留给可信赖的经理们操心吧,过于频密操作反而为自己的投资收益带来反效果。一、"持续上涨"及品种选定 1、"强势" 的持续上涨:这种情况在去年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当市场"多、空" 力量趋向一致时,市场情绪普遍乐观,"热点轮动"效应明显,方向和目的明确,周期一般较长(2个月以上)且交易量伴随指数上升不断扩大。此时对基金持有人操作要求相对简单,即从优秀的基金公司中选取纯股类基金,在上涨的周期内持有并分享收益成果。此时对持有人的"考验"是比谁能"捂得更长",信心越大、持有不动的时间越长,伴随股市上涨带来的累积收益越显着。 2、"弱势"的持续上涨:对应上述趋势则是此类情况(更多的是在所谓"熊市" 出现)集中体现为----持续的周期不一(长则1~2个月,短则数个交易日)"多、空"力量时有分歧、市场热点多以中短期的爆发性题材为主、需要良好的消息利好或预期刺激(一旦市场预期缺乏后续的实际性利好则上涨幅度明显减速)交易量扩大但多有反复。一旦持有人确定此种市场趋势,应考虑把偏股型基金转向平衡型基金,同时应注意的是,考察关注的平衡型基金是否具有前瞻性,即如果考察的品种在如此"弱市"中还高比例重仓于个股,应舍弃而转投低风险的偏债类基金。此类操作重点是要求对后市有"看空"的信心,一旦判断失误,"踏空"行情是最大的风险。二、"盘整和震荡" 1、无论盘整或大幅震荡,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讲判断难度较大,因为趋势方向不会太明朗(通常应把"盘整"理解为是对前一轮市场走势的"中继效应";把"震荡"理解为市场转向,是"由强转弱"或"由衰变兴"的临界区间或过度阶段,持续的周期也长短不一)一旦判断失误可能导致错过时机而满盘皆输。先讲盘整,大多体现为"多、空"力量平衡,指数上攻或是下挫均给人以"乏力感",需要外部因素刺激下才会进一步发展,维持周期大约在数日(一般以10个交易日为参考周期)交易量不见有效放大但换手率普遍偏高。此时作为交易时效相对滞后的基金持有人,应尽量"多看少动",以便观察股指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指数高位"盘整时间较长(大于10个交易日)则应逐步从纯股类基金转投于混合型基金(其主要代表品种是"红利型"和"LOF")。"指数低位"盘整则应降低低风险品种比例,转向偏股类基金(部分激进的持有人也可在有信心的前提下介入指数型基金以谋求更大的短期溢价) 2、"震荡",尤其是大幅震荡的环境下,意味投资者需要具备更高的操作能力。如果市场基本面没发生多大变化(如宏观经济的反应及变化、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性改变等),只因受某时期内的消息影响制约,如外围市场影响、超预期政策措施出台、小概率的突发事件等因素,都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引发市场剧烈震动。主要表现为"多、空"力量出现分歧或偏离,热点行业或个股(特别是原本活跃的权重类个股)在没有一般性消息影响下大幅异动,场外资金流入减速明显、市场非理性"噪音"逐渐蔓延及不断扩散。此时如连续 2~4周以及后续情况并无改善迹象,相对于"高位"时基金持有人应果断将偏股类转向偏债类基金(更稳健者应主动减轻投资份额并转投更低风险的保本型或货币型基金)而遇"低位"时则视为行情即将启动的先兆,应耐心捕捉良机逐步介入偏股类基金。另外,当市场的基本面发生实质性改变后,趋势向坏时,无论任何类型基金都应侍机转换成低风险品种(而趋势向好时应换为较激进品种)并控制好投资份额(形势趋好时增仓反之减仓或清仓)。由于"震荡期"内存在着大量的过度交易和非理性操作,各种技术分析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和失真,对基金持有人判断上会造成一定难度,况且有些"震荡"具有欺骗性,周期也相应较长,没有太多经验的持有人更应谨慎对待。三、"持续下跌"和危机处理 1、持续下跌最常见的是"阴跌",由于跌幅不显着,周期很长,开始时没能引起投资者警惕,过一个阶段发现后收益已受损,但总有种"一线生机"的错觉,实际导致投资者最后彻底绝望并大幅亏损出局。通常是"多、空"力量严重分歧,交易量逐步萎缩且场内资金逐渐流出市场,指数每交易日下滑不明显但个股普遍连续下跌,最后"多方"力量消失而"空方"主导市场。因为密集小幅下跌多由市场内部因素构成,很少或基本不受外部因素影响,所以潜在风险很大,累积效应明显。基金持有人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当此类趋势确立后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此时对大部分基金持有人来说应尽早撤离市场,而有实力和具备冷静思维的职业型投资者会高度关注市场里发生的一切,以便侍机挖掘具有远期价值的投资品种。纯债类基金(主要以增强型短债类基金为主)和货币型基金又或创新型理财产品,无疑是这种局势较佳的选择。 2、最后讲的是"危机处理",即大家常谈论到的"当市场崩盘之际......"确实,当市场泡沫破裂后随之而来所产生的巨大"崩盘",威力实在惊人!但或许大家忽略了另外一种"股灾"形式----危机事件。如果说前一种情况是由于本地市场过度投机所引发的内部秩序混乱,致使整个市场系统遭受破坏和打击的话,那么后一种情况是建立在今天"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的。由于世界各经济体的相互依赖和紧密影响,当某国出现某种"严重危机"时,其辐射的范围可能波及多个国家地区甚至全世界。看看"美次贷危机"所造成的破坏力以及全球影响就可见一斑,至今此阴影仍未在各主要市场中烟消云散。"危机"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小至经济丑闻、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对抗,该如何应对呢?首先不要在同一个市场、同一类品种上做过多重复的投资,适时分散投资组合能有效的降低投资风险。此外还要懂得独立分析思考,比如"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会给本地市场带来多长多深的伤害(短暂的还是永久的?);对本地市场未来前途的影响是什么(是促进作用或是制约作用?),最后投资者面临的是方向性选择:如果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不确定或持怀疑态度,证明对市场前景丧失了信心,应结合后续发展逐步转移到低风险品种,反之则表明乐观自信,应在市场低谷时充分"做多"。但无论有多乐观,保留一定现金比例是较稳妥的方法,可选品种有封闭式基金、QD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