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CFG全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 CFG全球 > 理财社区问答 > 详情
?
谁知道社区经济的介绍?
2021.06.27 06:54:36· 薄薄 浏览22次
1条回答
1F
社区经济(Community Economic)——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区经济作为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可将社区内互不相联的各种经济成份变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从而带动社区乃至更广区域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社区意识萌芽较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人们对社区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就社区成员而言,人们只知道有单位而不知有社区,只把社区当作单纯的居住的场所,而很少将其看作社区成员的一种利益共同体予以关心和关注;就政府和社会组织层面而言,社区只有服务功能和社会控制、管理职能,至于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则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事,社区则处于被动地位,无所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在当前形势下,社区服务业更是作为一处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产业,可以为再就业工程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态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活动舞台,为启动和完善住宅消费市场提供更现实的购买动力。对社区经济的再认识  1、培育和带动第三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和关联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可以促进商业、饮食、文娱、信息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既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第三产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综合性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普遍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各项社会服务的家庭数量占到全部城市家庭的70%以上,说明第三产业中涵盖面极广的社区经济服务市场的潜在需求很大。  2、成为再就业工程的重要解困措施。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占就业人数的55%以上。近几年在美国新增的 2000个就业岗位中,第二产业占了近70%;欧共体成员国一年增加的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占了61.4%,而我国199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6602 万,占全体从业人员的25.7%,对比之下,差距较大。据统计,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而第三产业是 1000个,其就业空间是巨大的。在第三产业中,对于再就业人员来说,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就是社区服务业。据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对全国7城市调查,我国大中城市所需要的各种社区服务,累计可以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目前尚空缺的就业机会超过1100万个。  3、为民营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活动舞台和经营载体。随着就业方式由计划安置转向市场配置,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必然由计划色彩浓厚的国有经济领域转向劳动用工、劳资关系等方面已市场化的非国有经济领域。1994年国有部门净就业增长已经为零,而非国有经济人均资本占有量低,一定量资本能推动比国有经济大得多的劳动力就业,其必将或正在成为城镇就业及再就业的主渠道。社区服务业的工作,一般劳动强度不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不高,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新的重要途径。而且,社区经济以其经营分散、规模一般不大、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等特点,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社区经济的特点  第一,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是必须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被称作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的构成也要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力、主要技术的构成以及主要的服务对象;  第二,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除了地域性特征外,其内部关系还具有情感等取向。因此,社区经济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社会性。  第三,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发展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更好地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因此,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分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社区经济的再认识  1、培育和带动第三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和关联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可以促进商业、饮食、文娱、信息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既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第三产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综合性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普遍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各项社会服务的家庭数量占到全部城市家庭的70%以上,说明第三产业中涵盖面极广的社区经济服务市场的潜在需求很大。  2、成为再就业工程的重要解困措施。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占就业人数的55%以上。近几年在美国新增的 2000个就业岗位中,第二产业占了近70%;欧共体成员国一年增加的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占了61.4%,而我国199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6602 万,占全体从业人员的25.7%,对比之下,差距较大。据统计,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而第三产业是 1000个,其就业空间是巨大的。在第三产业中,对于再就业人员来说,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就是社区服务业。据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对全国7城市调查,我国大中城市所需要的各种社区服务,累计可以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目前尚空缺的就业机会超过1100万个。  3、为民营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活动舞台和经营载体。随着就业方式由计划安置转向市场配置,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必然由计划色彩浓厚的国有经济领域转向劳动用工、劳资关系等方面已市场化的非国有经济领域。1994年国有部门净就业增长已经为零,而非国有经济人均资本占有量低,一定量资本能推动比国有经济大得多的劳动力就业,其必将或正在成为城镇就业及再就业的主渠道。社区服务业的工作,一般劳动强度不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不高,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新的重要途径。而且,社区经济以其经营分散、规模一般不大、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等特点,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社区经济的特点  第一,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是必须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被称作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的构成也要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力、主要技术的构成以及主要的服务对象;  第二,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除了地域性特征外,其内部关系还具有情感等取向。因此,社区经济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社会性。  第三,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发展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更好地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因此,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分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2021.06.27 11:53:12 · 方经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