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据说《工资条例》因遭遇阻力而“难产”在网民中引发了不满甚至愤怒。今天新浪、腾讯评论编辑都在头条位置给有关《工资条例》的是非争议留出了空间,新浪的标题是“漠视收入差距扩大势必积聚社会风险”,腾讯正面呼吁“劳动收入提高没那么可怕”。今年“两会”期间,这部已“怀胎”三年的“条例”曾被舆论看作是撬动分配格局的重磅武器,这个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政治动作如今却玩起了“躲猫猫”,疑惑、失望可想而知。不少评论都认可《工资条例》的“难产”是因为“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或者说劳方在与资方的博弈中的弱势所致。人民网的社论写道,“《工资条例》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争议多,既得利益者设置重重阻碍,本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每日经济新闻》认为,“中国目前还是资方市场,员工话语权很弱,而资方话语权很强。”着名网评人士五岳散人称,这个条例一出台就遭到质疑,这倒不新鲜。因为工人到目前而言,从来就没有平等的权利坐下来跟老板谈什么条件,根本没有这个实力,无论是资讯的掌握还是谈判的力度、技巧,工人是无法与资方处于一个哪怕是相似的水平线上的。如何解决“力量不对称”对《工资条例》出台所造成的阻挠呢,人民网的社论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解决办法,“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力量之所在。《工资条例》的制定和出台也一样,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靠群众来贡献智慧,靠群众来给予‘操刀者’的勇气和决心。”相信群众的想法在21世纪虽然弥足珍贵,不过令人疑惑的是,让群众参与到《工资条例》的制定中来,带给“操刀者”的到底会是勇气还是恐惧呢?网评人秋风先生不同意上述“垄断行业阻挠”说,他将《工资条例》“难产”归咎于经济学家的“编造神话”以及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作祟。秋风先生认为,“真正妨碍《工资条例》出台的因素,恐怕还是有些经济学家编造的中国比较优势神话,这个比较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由于经济学的影响极大,官员们多数有经济学背景,因而,经济学界盛行的这种工资上涨过敏症,也严重地影响了各级政府官员对待劳工、对待工资的观念。这些官员的政绩主要取决于本地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学理论似乎告诉他们,如果劳工工资有所增长,中国丧失廉价劳动力优势,目前的高增长就难以为继。”《了望》杂志前不久的一篇报道佐证了秋风先生的判断,这篇文章在分析收入分配改革的认识误区时称,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中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强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还是处在可承受的范围,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甚至有干部认为,现在收入问题只是在企业内部与资方有些矛盾,很难形成大规模事件。文章写道,“一些地方把廉价劳动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在提高劳动者报酬上积极性不高,各地都有‘比低’而不是‘攀高’的心理。”由此可见,地方父母官不热衷为子民争取利益可能的确是《工资条例》不受待见的原因之一。以在民生问题上大胆直言着称的《南方都市报》,对“中国人的心理承受力”可没有某些地方官员那么乐观,该报26日发表题为“民生多艰,分配不公困局亟须扭转”的社论,警告“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文章认为,从根本上说,贫富差距涉及的收入分配不公要尽快扭转,税负的合理调整势在必行,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必须得纾解困局,现实倒逼相关的政经改革再不能拖延。27日该报再次推出评论,“如果《工资条例》在表面的‘多元博弈’中继续难产,那无疑是在宣示,当下的‘多元’格局中某一元过于强势,这种用多元来掩盖的一元比过去的一元格局更为可虑,因为‘伪多元’往往以假充真,无形中加大了社会改革的成本。”“《工资条例》遭反对不一定是坏事”——东北网评论的观点与众不同,不过论述却让人颇感失望:《工资条例》一旦出台,就应该得到严格执行。如果在出台之前没有经过充分的博弈,就会遭遇“暗中抵抗”,再加上监管不严,到时候《工资条例》就会变得徒有其名,甚至被人利用,那对维护职工的利益是毫无帮助的。新加坡学者郑永年在评价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条例”时曾写道,“很多年来,在诸多政策领域,政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些政策甚至走向反面,即本来是要让社会受惠的政策,演变成对社会的破坏。因此,社会对政策的信任度(或者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一直在降低,甚至是毫无信任感可言。”从这个角度看,《工资条例》“难产”或许还真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