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是呼和浩特市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划调整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成效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来。呼和浩特市四区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 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的新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国民经济、财政收入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以科研、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赛罕区,不仅成为高科技研发基地,更是呼和浩特市城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商贸为主要传统的回民区,已成为小商品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以奶牛养殖、蔬菜生产为主的玉泉区,围绕“奶业兴市”战略,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和开发生态农业,已逐步建成生态、文教型商贸旅游大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区划调整满足了城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需要,6年来已累计投资近400亿元人民币,改造和兴建了基础设施项目200余个,建设了引黄入呼、集中供热、天然气引入、污水处理、城乡电网改造、主次干道改造、市区广场、二环路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快了城市道路及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住宅等城市设施建设的步伐,突出了生态青城、魅力青城、特色青城的主题。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大大增强 区划调整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市四区为了激活经济增长点,下大力挖掘内在潜力,多渠道全方位吸引项目和资金,围绕“奶业兴市”的战略,全力打造“中国乳都”品牌,使奶牛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乳业、电子信息、电力三大支柱产业产值稳步提高。从1999年到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8.98亿元提高到81.84亿元,年均递增27.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167元提高到12150元,年均递增15.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87元提高到4631元,年均递增11.7%。在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市四区的发展逐步趋于协调。城市规模化发展进程加快 呼和浩特顺利完成了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区划调整使得呼和浩特市的行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投资环境极大地改善,城市建设步入了一个大规模的高速发展期,有效地带动了农村城市化建设,城市规模化进程明显加速。首府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已经初见成效,成为自治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市场辐射的“引擎”。 区划调整使行政成本明显降低,有利于内部协调和管理,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前征用一块土地需要两个区甚至三个区召开多次的协调会,还会有推诿扯皮的问题发生,区划调整后类似的问题就减少了许多。为了加快实施以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工程,呼和浩特确定了“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改造旧城、迅速发展新城,实现城市美化、亮化、绿化、硬化、净化,建设文明市”的城市建设基本思路。市四区不断加大城区改造、建设和管理力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区划调整不久,市四区的党政办公大楼和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全部搬迁到城乡结合部,随着5座气派超前的办公大楼落成,一下子拉大了城市框架,随之而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区道路建设迅速展开,“八横十纵”主干道将城区向四方扩展,驱车行驶在宽阔明亮的大街上,明显感觉到这些道路兴建改造给人们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