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CFG全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 CFG全球 > 理财社区问答 > 详情
?
揭秘中国收入倍增计划,商人从中获利几何?
2023.02.27 12:06:50· TakenSt 浏览15次
1条回答
1F
50年前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让日本经济全球第二 如今我们再创奇迹:中国翻薪。近几年,中国的GDP增速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是劳动者的报酬却停滞不前。1990年至2007年,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39.4%,降低了14个百分点。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日前做客人民网与网友互动时表示,我国可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如果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或年底出台。50年前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如今,我们要再创奇迹。在房价、物价无边上涨的大潮里,这一计划无疑暖人心胃,令人振奋。然而细想起来,本该大快人心的事情又隐藏着颇多问题。谁会是加薪的真正受益者?全民倍增是否等于全民不增?加薪是否将为CPI火上浇油?中国制造业将因此失去竞争力吗?加薪面临多少困难?本报今日推出“翻薪”专题报道,聚焦加薪及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逐一解析。文/记者林晨音条件达标中国“翻薪”并不难日本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时各产业全面开花跟咱很像“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不是新名词,早在1960年,日本就已率先实施。尽管在实施之前,这个计划也饱受诟病,但当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目标后,老百姓实际收入增加了一倍,也让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日本之前的成败得失,也许能为我们即将出台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翻薪历史日本小餐馆成为“倍增计划”摇篮上世纪50年代末,池田勇人和一群学者定期在东京一家餐馆举行聚会。作为主管日本经济工作的主要人物,这个聚会是池田的智囊班子“宏池会”每周的必修课。也就在这个时候,年轻的经济学专家下村治的见解吸引了池田勇人。50年代中期,还在读博士的下村治就认为日本经济有可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池田的经济智囊田村敏雄将他推荐给池田。但在写入政府正式计划的数字上,下村和田村发生了一场论战。下村治认为应该有11%,田村则主张保守一点,坚持为7.2%。池田在听取了他们意见之后,认为前三年应该定在9%,在十年内不低于7.8%,在十年内实现国民收入倍增,即翻一番。1960年7月,池田勇人以绝对高票当选自民党总裁。同年2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改变日本经济的宏伟规划从此开始实行。日本神户大学石原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达到了10%的年增长率,已经具备了可能实现的条件基础;再者,1960年修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所导致的政治对立,使日本迫切需要由政治时期转向经济时期,因而打开这种萧条不振的局面。对比分析各产业全面开花酷似现在中国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它主要提出了五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日本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充实社会资本,基本任务是整顿和完善产业基础。在公路、港口、铁路、机场、电信、工业用地和用水、农林水产的现代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1960年的投资额为前五年的4.2倍。作为这一计划的杰出形象代表,东京到大阪的时速为200公里的新干线东海道,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前的9天建成通车了,从东京到大阪只需要4个小时。在航空方面,地方航线从零开始不断增加,而且日本继美国和英国之后,实现了国际和国内航线的喷气式化。此外,日本的产业结构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大变化。日本的钢铁生产超过西德,跃居世界第三位,汽车仅次于美国、英国、西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重化学工业到1963年占工业固定资产的比率达到60%,出口比率在1965年达到62%。在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以后,日本建立了在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重化学工业生产体系,迅速提高了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国际地位。以上的这些成就,与现在的中国何其相似。中国达标项目消费:近几年我国的消费一直保持在15%以上。投资:去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8.2个百分点,今年仍然是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公路建设: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6552公里,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钢铁生产:目前,中国钢铁总产量相当于世界前十大产钢国的总产量之和,中国粗钢产量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将突破5亿吨。民众反应日本人刚开始将信将疑对于日本当时推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刚开始颁布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民众很大的欢迎。当时的日本并不富裕,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所以不少人对当时颁布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能否实现持怀疑态度。而且国民收入是否真的可以在10年时间提高2倍,很多人对此半信半疑。但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实现100%就业这个十分明确的目标,让很多国民和企业对未来抱有很大的期待。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增长率超过10%,实现国民收入倍增比原计划提前了三年。翻薪影响消费升温“三大神器”飞入百姓家日本经济在1955年之后出现了大规模增长的势头,从那年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12%,消费逐渐升温。从1957年开始,消费品的“三大神器”——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迅速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家用产品的增长率,电视机达到47倍,电冰箱达到24倍。普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即可买一台电视机,日本终于开启了消费时代。从1958年到1961年,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42个月的景气阶段,日本人称之为“岩户景气”,这是用日本神话传说中的天照大神开辟岩石,创造日本的岩户为之命名的,意味着开天辟地的大繁荣。在这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递增10%以上。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化学工业投资迅速增长,生产大幅度增加。钢铁、机械、电力等产业部门也形成投资、引发投资的循环过程。环境受污染胡同里走出的“公主”随着工资的提高,食品消费占比下降,耐用消费品、娱乐和交际费用比重增加,娱乐消费意识上升,保龄球、高尔夫球、滑雪、旅行成为时尚,日本的名胜古迹到处拥挤不堪。追求生活舒适成为时代潮流,日本出现了“大众消费社会”。由于消费内容趋于均衡和一致,在将近一半的国民中产生了“中产阶层意识”。但是,石原教授同时指出,在1961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推动下,日本的经济规模得以扩大,最底层国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当时,政府的公共投资促进了铁路、道路、港口、水坝、工业用水等产业基础设备的完善。虽然家用电器进入了都市的家庭,服装也变得很时尚,但是住宅非常简陋,环境也被污染了。身着潮流服饰的年轻女性也在当时被称为“从胡同的陋屋里出来的公主”。中国收入倍增计划解读  当今中国,GDP连续一二十年以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跨进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比日本当年逊色多少,可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情况;一方面是富人们的致富快车在高速路上飞奔,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有的坐“直乘飞机”,有的坐“火箭”;另一方面是亿万农民工一二十年工资没有多少增长,亿万的百姓民众一二十年的收入没有多少增长。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最初来自日本从60年代到70年代搞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目的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中国专家说:中国现在基本具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IncomeDoubling Programme)是日本1961~1970年间的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由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造就日本黄金时代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采纳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这场新经济运动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1968年,日本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2大经济强国。到1973年,国民收入甚至增加了2倍。日本从此诞生和形成了一个强大和稳定的中产阶层。  虽然中产占我们人口比例还不大,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其发展势头。而且中国人“翻薪”是指日可待的。  盖保德告诉记者,中国中产阶层的地位似乎等同于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他们能够对新的住房选择做出自己的决定,能够承担得起私人的交通工具,能够休假旅行。”  他说,中国商品和服务总产出增长得非常迅速,中国正常的工人收入和消费水平自然而然地将会得到提升。甚至这一增长速度很有可能快于GDP的增速,以弥补过去数年来相对较低的工资增长。  对此,帕金斯也说,中国人的收入大体来说每8到9年翻倍一次,如果中国以这样的速度发展,那么未来十年内,中国的收入将持续翻倍。尽管居民家庭收入并不如GDP增长那么快,但是现在的增长速度已足以实现完成翻倍这一目标。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根森对中国的情况则更为看好,他认为中国工人的收入增长速度现在要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而未来五年内将翻一番。  乔根森说,如果中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将会使更多人获得“中产阶层”的社会地位,而更多人将因此摆脱贫困。收入的增加也将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收入倍增计划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最初来自日本从60年代到70年代搞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目的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中国专家说:中国现在基本具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IncomeDoubling Programme)是日本1961~1970年间的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由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造就日本黄金时代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采纳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这场新经济运动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1968年,日本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2大经济强国。到1973年,国民收入甚至增加了2倍。日本从此诞生和形成了一个强大和稳定的中产阶层。  主要内容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①充实社会资本。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高生产率部门在产业中的比重。  ③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  ④培训人才,振兴科学技术。  ⑤缓和二重结构,确保社会安定。  这一计划规定: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中国收入倍增计划主要目的  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经济达到极大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消除日本经济所具有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其具体目的是10年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中国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结果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人均国民收入按市场价格计算,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  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通货膨胀、两极分化、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等问题愈益严重。中国收入倍增计划时代意义  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是因为他们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在全民的收入增长上,把这一核心要点作为这场新经济运动的名称、口号和旗帜高高举起。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是用经济总量的增长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国民收入倍增为第一目标,经济的发展就会井然有序;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目标,不对人们的收入做出规定,财富分配次序就会混乱,经济发展就会失衡。  如何确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门学问。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成为日本民族具有高度凝聚力的象征。为什么要这样确定经济发展的第一目标?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市场经济的科学其实就是人的科学,市场经济就要调动人人的积极性,推动人人消费,拉动内需,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2023.02.27 15:53:20 · 卢经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