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CFG全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 CFG全球 > 理财社区问答 > 详情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2022.02.08 12:15:23· 早知天高地厚 浏览19次
1条回答
1F
华南植物研究所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由陈焕镛院士等创建于1956年,同年还创建了鼎湖山树木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先河。华南植物园和鼎湖山树木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作出“两所三园”战略调整,撤销华南植物研究所建制,改为华南植物园建制。2003年9月11日,经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植物园的发展方向是:在创建与国际接轨一流科学植物园的同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与生态安全、物种的演化形成与维持、植物资源储备与可持续利用,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建设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并在恢复生态学与系统演化植物学领域发展成为具高水平的研究单位。华南植物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拥有迁地保护园区和就地保护园区,其中位于广州的迁地保护园区(即人们通常所称的狭义的“华南植物园”)占地面积为333公顷,建有木兰园、姜园、兰园等30余个专类园,保存活体植物11,000余种;位于广东肇庆的就地保护园区(即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公顷,保护植物2,400余种。园内还拥有馆藏标本100万余份的标本馆,有收藏专业书刊达16万余册的图书馆,并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气象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总有机碳分析仪、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光合作用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以及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等支撑系统。华南植物园现有鼎湖山和鹤山两个国家级野外台站,即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台站和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1959年以来还持续建设小良热带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定位研究站;2006年又与贵州科学院共建贵州省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04年成立“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2005年加入广东省和广州市联动的“热带亚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行列。全园现有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以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每年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高级科技人才。在生态学、系统演化植物学、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园林园艺及科普教育等方面,华南植物园具有丰富的研究积累和人才优势。1954年以来,编撰出版了《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等专著300多卷(册);发表论文4000多篇。1978—2006年间共发表CSCD论文2305篇,发表SCI论文479篇,包括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共取得353项研究成果,其中171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46次,包括193次省部级以上奖励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申请各类专利50件,授权29件。华南植物园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民间组织保持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主持召开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与世界100多个植物园(或树木园)有种子交换业务。除开展科学研究外,华南植物园还开展植物保育、科学传播和植物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例如,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培养公众的爱国情操,华南植物园建设了科普信息中心等多个科学传播场所和爱国科学家雕塑径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设施,开展了一系列公众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每年举办多次科普培训活动。这此举措也使得华南植物园已经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等各级政府和机构共建的知识传播基地,也已成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点,并荣获“全国科普活动日先进单位”等10多项荣誉。每年参与科技教育和爱国教育的游客达50多万人次。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底开始了共建华南植物园工程。共建工程以“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为建设理念,以“人民满意、专家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通过三方共建,全园的基础设施、园林景观、科学内涵等各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为华南植物园成为世界一流植物园、成为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典范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2.02.08 13:51:46 · 许经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