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在人类的生产能力很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时,即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的原始社会,是谈不到造园活动的。《礼记?札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即便是到了旧、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时期,有了典型的村落,如西安半坡村,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已出现,用手制的形态和花纹都很精致的彩陶,有些陶器上还刻有类似文字的符号。但该时期的劳动生产率还是十分低下,也只能提供极其微小的多余东西。只有当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后,由于生产的增长,交换的扩大,奴隶主的财富不断增加,从而他们的思想和趣味也随之起了变化。这时,既有奴隶经济基础的剩余生活资料可供奴隶主使用,又有可供他们驱使的劳动力,这就为满足他们要过奢侈享乐生活所需的园林的建造活动提供了条件。如在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农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那时已有青铜器,有锛、凿、刀、锥、戈等工具,为营造活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因此,在夏朝已经出现了宫殿建筑。商朝的甲骨文是商代文化的巨大成就,文字构造以象形为主,现已认识的字约有两千个。商代已有立法,有相当的天文知识知识,雕刻艺术也很发达。从商朝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看,已具备了造园活动的基础。而甲骨文中又有园、圃、囿等字的出现,也就引起了园林的营造活动和最初形式到底是开始于商朝还是周朝,以及最初形式是园、圃,还是囿的讨论。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从有关记载,如《周礼》的:“园圃树果瓜,时敛而收之”;《说文》的:“囿,养禽兽也”;《周礼地官》的:“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中,说明囿的作用主要是放牧百兽,以供狩猎游乐。在园、圃、囿三种形式中,囿具备了园林活动的内容,特别是从商到了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据《孟子》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其中养有兽、鱼、鸟等,不仅供狩猎,同时也是周文王欣赏自然之美,满足他的审美享受的场所。可以说,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初形式。总条目:中国园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