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CFG全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 CFG全球 > 理财社区问答 > 详情
?
听说收入分配已改革,那么对人民有什么好处吗?
2024.07.09 08:11:39· 赵S 浏览16次
1条回答
1F
,“十二五”期间国家拟大幅提高贫困线,可能接近1400元。目前的贫困线2008年底划定,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低于1196元。 为便于理解故事情节,先作点说明:一是报道所及的贫困线指“绝对贫困线”;二是讨论贫困线高低用数字说话很直观,但也要考虑汇率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提高贫困线标准是件好事,但扶贫攻坚的难度和强度则同步增大。国家从1980年代初开始实施扶贫攻坚。起步时划定的贫困线是200元。后来逐步递增,到2003年时仍只有668元。同一时间,联合国也划有一条贫困线,俗称“人均每天一美元”。2004年5月下旬,世行在上海召开首届全球扶贫大会且中国扶贫经验得以推广后,国内扶贫线上调速度加快,五年内贫困线标准接近翻一番。与此同时,联合国贫困线也上调至1.25美元/天。大抵10年前,国内还很少有人知晓联合国的贫困线。贫困线“中外有别”,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后才有所传播。互联网是普及“两条贫困线”的主要推手,几年下来,有关方面也少了许多与“线”有关的忌讳。扶贫的本质是生存权保障,国家不论政体差异,扶贫成绩乃政府政绩。问题就在这儿——当政绩与“两条贫困线”互相缠绕,人们对国内扶贫进展报告就打起了问号。账人人会算,即便按今天的汇率,一旦改成“每天一美元”作标尺,现有扶贫成绩岂不是要缩水一大截。2004年那次全球扶贫大会,温总理致辞中介绍,中国用二十年时间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可容笔者说实话,因为纠结于“两条贫困线”,直到今天,仍有人对此质疑不断。质疑反映言路开放,但听听“外人”怎么说能使我们看问题更接近客观:2009年世行发布《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的报告中写到:“按世界银行贫困标准(注:也即联合国的“一天一美元”标准)计算,从1981年到2004年,中国贫困线人口所占比例从65%下降到10%,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从6.52亿人降至1.35亿人,有5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该报告还特别强调:“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如此多的人摆脱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生存权是“活”的权利,随经济社会发展会逐步向发展权和公平性演进。其演进理路在当下的中国,从政策取向之变看,正致力于从直接输血到造血。从给钱给物到基础设施扶贫、项目扶贫、取消税(费)负扶贫。从“贫困线”提高看,意味着财政蛋糕分切(指财政预算中扶贫资金所占盘子)向贫困人口倾斜幅度在相应增大(当然其中还有个绝对量与相对占比问题,因缺乏公开数据无从分析)。以受益面计,从农村贫困人口已涵盖至城镇贫困人口并分步涵盖城乡6000万残疾人口……军队打仗往往几经易手,才分胜败。扶贫也一样——脱贫尤脆弱,脱贫而返贫再脱贫,形如山头攻防战。脱贫后尽量力保脱贫成果继而走上“发展道路”,比抱怨返贫更为实际。还有,提高贫困线让更多人受益是社会共识。“十二五”期间能不能直接采纳联合国标准(哪怕是“每天一美元“之旧标准)是许多人的疑问也是期待。这个问题涉及面不小,但最根本的前提还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这也是生存权得以演进的物质基础。
2024.07.09 11:50:30 · 骆经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