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芜湖市产业结构从以农为主向一产、二产和三产协同发展转变,消费与投资的协调性持续增强;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服务业提供就业岗位大幅增加,逐渐占到新增就业的主导地位;通过招商引资,大量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民营资本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一、产业结构实现三次飞跃,经济发展取得新跨越芜湖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实际上就是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稳中有升的过程到1995年,芜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3.0%,重工业比重超过了轻工业,标志着全市稳步迈进工业化阶段。二、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60年来,芜湖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数据显示: 1952年-1979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1979至今,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60年来芜湖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典型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进程中就是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工业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工业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工业产品从简单的轻工产品加工向技术含量较高,工艺复杂的重工产品发展;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等高质量的产业集群,一批像奇瑞、海螺等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品牌。1、工业化进程进入重工业化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等轻工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轻工业比重大幅下降,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1949年,轻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89%。1992年以前,我市的工业尚以轻工业为主;而从1992年起,我市工业即以重工业为主,实现了重工业化,而且重化程度越来越深,2008年,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72.3%。2、产业素质不断提升,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1978年以前,我市工业发展经历一些起伏,发展比较艰难,但不断发展的主旋律没变,芜湖工业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市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轻重工业比较协调的综合工业体系,当时我市产值居前的主要工业行业为烟草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造船业等;随着我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形成了以三大支柱产业支撑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体系,行业结构逐渐高级化,在芜湖集聚形成了汽车研发生产及零部件供应的一套完整工业产业链,从而带动更多企业在芜湖投资。2008年,主要行业的顺序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塑料制品业。2008年,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35.05亿元,同比增长24.4%;实现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3.4%,比2000年、2005年提高了20.1、0.6个百分点,其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已连续6年达到了70%以上,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装备制造业也异军突起,2008年实现产值133.76亿元,同比增长73.0%。与此同时,工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许多产品从无到有、由少变多,汽车、空调器、塑料型材、塑料管材、球墨铸管、数控机床等逐渐成为我市的主导产品,产生了奇瑞、海螺、鑫科材料等一批中国知名品牌。四、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内部结构逐步升级1949年,芜湖第三产业处于起始阶段,范围小,门类少,只有一些简单的商业及传统的生活服务餐饮业。1949年-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实现计划经济,工业化发展并未带动以提高交易效率为发展本质的城市化进程,与全国一样,芜湖三产发展步履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目前,芜湖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个行业多、范围广、门类比较齐全、传统行业为主、新兴行业全方位蓬勃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芜湖三产增加值已达到255.85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8.0%,快于同期GDP增速1.4个百分点。其在GDP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3.8%上升到2008年的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