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CFG全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 CFG全球 > 理财社区问答 > 详情
?
中等收入陷阱
2021.05.20 07:02:10· drmaple 浏览19次
1条回答
1F
中等收入陷阱1百科名片2简介3越南4泰国5马来西亚6经济原因展开1百科名片2简介3越南4泰国5马来西亚6经济原因7社会原因8政治原因9国际原因10现象剖析收起百科名片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简介  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经济学家认为的目前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陷阱。  东亚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其概念即:使各国赖以从低收入国家成长为中等收入国家的战略,对于他们向高收入攀升是不够的主要特征  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主要特征  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发展现状  1、2010年东亚人口至少有十分之九将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要摆脱中等收入的陷阱,一个关键的挑战就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高速增长。在中国,这就意味着采取新的战略来应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过去二十年高速增长带来的其他压力和不平衡,东亚其他地区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在危机前增速低于2%的若干经济体,投资相对较弱,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些经济体,集中精力强化投资环境和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是关键,让企业得以找到新的竞争优势。  2、将增长与公平相结合,在危机前东亚有一半人口每天生活费低于两美元,如今贫困率已降至人口的29%。但是许多东亚经济体的收入差距在扩大,有些非常明显。布拉姆巴特指出:“高度的不平等有可能会阻碍增长,因为无法获得信贷的穷人也许不能利用投资机会,也有可能成为政局和社会不稳的根源,阻碍投资和增长。”  3、需要管理好脆弱性和防范新的危机。自1997年以来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此外,尽管各国在危机后一直致力于加强金融和银行业,但很多经济体有必要加快这种努力的步伐。  4、东亚各国需要推进各自的改革规划,尤其是在改善治理和投资环境方面;发展更加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包括面向穷人的信贷渠道;开放服务业贸易;促进教育体系发展以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强调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报告还研究了包括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东帝汶在内的东亚小型经济体。部分由于商品价格上涨,这些经济体中有些已出现增长率回升,但政局不稳和社会紧张状况仍然危害着部分国家的发展前景。中国式特征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中国从一个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不过,这种风险在中国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伴随着各社会群体收入的绝对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扩大的趋势,但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全社会各群体的收入水平都呈现了增长的态势,这种绝对收入的增长使得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风险有所下降。  其次,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对缓慢减轻了城市问题突出的程度。受到户籍等制度的限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出现拉美等国家存在的城市贫民窟问题。虽然这种滞后的城市化进程使经济增长失去了一些机会,但也使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了可持续性。而且,我国还存在因城市化不平衡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增长跟进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化问题所带来的风险也被大大消减了。  再次,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是劳动和资源密集产业,但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和资源价格上涨,经济进一步增长要求产业结构必须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国发展到这个阶段面临的最大风险。  最后,对外经济关系的不断扩展和加深使我国频繁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和紧密,随着对外经济关系的扩展和加深,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和第一出口大国。这种对外经济关系地位的改变,既加大了对外部经济的依赖,也蕴育着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  我国面临的这些“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尽管有着区别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的特征,但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设法加以规避。规避方式  世界各国在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时有着不同选择。发达国家利用其先发优势,通过引领技术进步和廉价利用全球资源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较为公平的收入分配等途径也实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拉美国家却因为没有处理好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差距和对外经济关系等问题,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笔者认为,中国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中国在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已积累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业更是得到“世界工厂”的称号。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凸显了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地位,这就对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我们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要缩小收入差距。对中国来说,目前出现的各种内外经济不平衡都与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差距相关联,而且,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这必须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实现公平分配来保障。为此,改变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在国家、企业、居民的比例,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直至最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选择。  第二,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这就需要构造新的增长动力。尽管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或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但对于中等收入国家来说,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应该是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积累的生产能力已受到越来越强的约束,现已到了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如果今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那么就有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  第三,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快速城市化会带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进而引起高额城市化成本,这将大大降低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有其中的原因。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要把握好城市化推进与城市化成本提高的平衡,以逐步推进来缓解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不断发挥城市化助推经济增长的功能。  第四,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易受外部经济的冲击,造成经济徘徊。中国也会面临这种冲击,但我国广阔且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会成为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有效保障。因此,我国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同时,还需要把注意力引向挖潜国内市场上来。  总之,进入中等收入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风险,而中国具有的特殊条件会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许多选择。不过,所有这些选择的实现都需要一种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予以保障。东南国家越南  越南自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发展令人瞩目。1991-2000年越南的GDP年均增长率达7.6%。但是近期越南经济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主要表现为:  通货膨胀严重。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越南通货膨胀呈现持续上扬。  贸易逆差迅速扩大,越南盾大幅贬值。越南近几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主要原因是国际能源、建材和化肥价格的上涨,使越南的进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越南盾自2008年3月下旬急跌后,其汇率持续下滑。  股市楼市双双暴跌。越南的股市和房市已接近崩盘。  国家信用评价下降,国家财政力量薄弱。标准普尔、惠誉、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纷纷将越南长期债务评级展望由稳定调低至负面。这将导致越南主权信用的下降。已有大量资本外逃,这可能导致越南盾的继续贬值,引发恶性循环,同时这也将使越南政府向外举债,吸引外资变得困难。  越南潜在的经济问题:  东盟(AFTA),世贸组织(WTO),自由贸易协定(FTAs)——(东盟产品特别是日本产品)的大量涌入可能摧毁越南的工业基地。泰国  泰国自1961年起开始实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他信政府执政以来,强调“双轨式”经济发展战略,主张拉动内需与外贸外资并重。泰国是东南亚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2000年GDP总量为1654亿美元,人均达到2738美元,是次区域六国人均GDP最高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海湾战争和国内政局的影响,泰国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年均增长率仍有8%左右。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崛起,泰国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主要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农业国逐步向新兴工业国转化。1995年,泰人均收入已超过2500美元,世界银行将泰国列入中等收入国家。  然而,1996年,泰国经济增长率急骤下降,仅达6.9%,为过去13年来最低水平。尤其是外贸出现严重滑坡,增幅猛降到不足1%。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8.3%,通货膨胀率也上升到6.2%。  越南有可能失去批量生产的基础,而只能作为销售代理。越南的工资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太高,但是技术水平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又太低。  过早放开资本项目助长了国际游资投机行为,打乱了越南的金融秩序。越南在2006年加入WTO后,开始放开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宽到49%。而这些对游资的宽松政策为越南的股市楼市暴跌,本币贬值,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埋下了隐患。  泰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和科学技术滞后。具体表现为:  农村贫困问题成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威胁。泰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不平衡,曼谷及邻近的5个府发展最快,与这些地区毗邻的另10个府次之,其它府、特别是北部和东北部的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极其落后。  经济不景气的预期导致外资流入下降。金融危机后,泰国通过调整金融部门的资本结构,引进了大量外资,出现了一个外资流入高潮。近年来,外国赴泰投资明显放缓。  泰国对于国外经济的依赖过于严重。近年来,美国经济放缓、日本经济也持续萎靡,使泰国对美国及亚洲地区出口下降。  金融危机后金融部门的巨额坏账一直困扰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产品附加值过低,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马来西亚  从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到80年代已经成为亚洲的“四小虎”之一。这一飞跃主要是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的。但是随后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  马来西亚现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在于它依然在使用1970年制定的“新经济政策”(NEP)。这一政策在当时是成功的,但是现在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这一经济政策与知识导向型的增长不一致,导致了私有经济的投资额大幅下降(1995年占GDP的32.7%,而到了2007年只占9.3%)。这一政策过多地关注收入分配,而不是收入的增加,法制不健全,种族主义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  具体来说:  价格控制。1946年,马来西亚执行了价格控制政策,而且直到今日这一政策依然存在。价格控制的产品包括基本必需品如大米、面粉、糖、肥料、牛奶、鸡肉,甚至出租车费。由于价格控制,这些商品在马来西亚的价格较低。这直接导致了马来西亚的工资水平大大低于其他国家。由于劳动力的低廉,导致了马来西亚的生产主要依靠原料和劳动力,而不是机器设备。这使得马来西亚生产的产品价值较低,生产率增长缓慢。  补贴政策。马来西亚的补贴政策开始于1961年,补贴的项目包括汽油、天然气、糖、大米和其他的基础物品。这些补贴项目到了20世纪70年代给政府带来了极大的财政负担。导致政府鲜有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兴建,拖慢了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  产权控制政策。马来西亚的产权控制使得成功的中国企业不能在股票市场上大量融资,许多中国企业都将总部搬出了马来西亚本土?陷阱诱因经济原因  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类要素(土地、资源、能源、劳动等)成本不可避免地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报酬不断下降,因此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减少。比如,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压缩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利润空间,导致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此外,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时期,这就会出现所谓“超常城市化”,污染加剧、交通拥挤、公共服务欠缺、形成各类贫民窟、大量的犯罪等等。社会原因  即经济增长也是“双刃剑”,它本身既是有创造性的一面,又带有摧毁性的一面,还有加剧不平衡的作用。国内外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政府与社会之间、劳资之间、贫富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反过来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的阻碍,即“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政治原因  即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悖论”:改革是一个调整既得利益的过程,是在财富的存量部分做文章。在改革过程中最初的推动者由于从一种改革模式中获益,成为既得利益群体,可能会退化为下一步改革的阻碍者,因此改革可能会越改越难,甚至停滞不前。国际原因  当我们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西方国家普遍抱有怀疑的态度,不时会出现“中国即将崩溃”的悲观论调。改革开放20、30年以后,他们突然发现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于是又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现在西方国家对中国民主、人权以及民族问题的丑化攻击此起彼伏,国际贸易上对中国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也曾出不穷,经济全球化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世界舆论环境,即“西风压倒东风”的格局,并未随着中国崛起、不断强大而根本改变,相反某些方面还有恶化的趋势。现象剖析  1、自主技术品牌。如果一个经济体系不能拥有自主的技术品牌和资源,这个经济体的成长效益就会大大下降。这种下降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主因。  2、分配体制改革。收入差距过大和国民收入未能与GDP实现同步增长被认为是一些国家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原因。真正藏富于民、让老百姓真正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是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途径。  3、社会流动性降低,容易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政府的投资应该从物质资本投资转移到教育和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是总量要增加,还要着重消除教育和健康的不平等。  4、通过教育脱贫来改变人的一生,要保证农民工的下一代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中国社会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启动企业社会责任,让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推动大家实现共同富裕。  5、在体制上要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还要放松各种市场准入限制和职业准入限制。要让人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这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021.05.20 17:52:57 · 汪经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