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22亿元,同比增长16.3%。如果这个数据扣除5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涨幅只有11.3%,这是很低的一个数据了。它表明,物价的上涨正在侵蚀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现在看,增幅回落比较快的行业有:家具类增长24.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3.1个百分点;汽车类增长14.2%,回落25.6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5%,回落9.1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6%,回落2.7个百分点。注意,这些落幅较大消费品的测算应对是金额的测算,所以涨幅中包含了涨价因素,我们知道,家具和石油及制品价格上涨非常多,比如,家居类商品上涨6.5%,这说明如果我们按照数量计算,那这个情况就很不好。这就像我们做股票,成交量有两种计算方式,其一是按交易金额计算,其二是按交易股数计算。当我们看到交易金额放大的时候,我们不能就此确认交易量真实放大,因为价格高的时候,交易股数可能是减少的。对应到宏观经济领域,在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我们看到消费金额再涨,但消费量不一定上涨。所以,我们经常需要按可比价格计算真实情况。但遗憾的是,国家统计局经常不给实际增长数据,这需要我们判断。现在看,尽管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紧缩政策的作用,使得工业增加值的涨幅已经开始回落,比如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只有14.4%。但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55亿元,同比增长34.3%。这说明,前端成本的提高,正在向后端传导,而没有影响到企业利润。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可持续。因为总有这样一个时候,终端消费品需求突然失速,大幅跳水,这会使得企业产品无论贵贱都卖不出去。那经济增长势必突然停滞,就是“滞胀”的典型特征――先胀后滞、因胀而滞。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事实是:CPI和GDP的相向而行。有人说,GDP的下降不是CPI高企的结果,而是我们宏观政策有意识控制的结果。不是吗?是也不是。说是,我们确实不希望GDP过快增长,所以货币政策收紧,财政政策尽管还是积极,但已经倾斜于结构调整和民生保障,而非拉动总量。这样的宏观政策势必导致GDP回落,这正常。但是,是不是因为宏观政策希望GDP回落,就可以忽视CPI上涨对GDP的压制作用?当然不是。我们必须防止“双碰头”――即宏观政策对GDP的压制作用和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对GDP的压制作用同时存在。这样的会使中国经济未来出现突然失速,承负巨大的经济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