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俺来回答:其实楼主的这两个问题有一点的关联。第一,怎么转型?其实这个很早就已经有人提过:“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变。”意思就是,将高劳动力(工人),转变为高科技含量,高技术优势。将产品价值中的劳动力价值转化为高技术(科技)价值。俺就不解释劳动密集型、技术(科技、知识)密集型的定义了,楼主可以自己上百度百科去看看书面的解释。但是现在咱们国内的很多出口生产,加工的厂商还是完全以高劳动力密集来赚取剩余价值。就是大量的操作工,简单的设备,简单生产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基本没有或很低。这样的产品出口后,完全以低价来赢取客户。赚的只是中国劳动力和国外劳动力同等生产而得到的不同报酬的差额。第二,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解释,可以得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正是因为大部分出口企业维持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水平,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对于劳动力人数有大量的需求,所以就造成了农民工的紧缺。随着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当的通货膨胀,中国的物价水平也在相应提高。以前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招工,在工人工资水平上有优势。但现在,随着物价的提高,农民工在自家种地和打工,也不比去浙江、广东地区的制造业工厂少挣太多。这样就减少了部分外出工作者。并且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农民工可以选择的打工行业,打工区域也逐渐扩散,没有必要仅局限于长、珠三角的制造业工厂,掌握一门手艺的农民工在增加,所以在企业选工人的同时,农民工也在选择性的挑选企业,行业,地区。造成现在企业招农民工不是很轻松的原因。第三,在企业的低端工作岗位,为何人才(大学生)少?这个问题两方面。一是,如果出口的制造业企业不能摆脱劳动密集型的模式,那么它就对低廉劳动力会持续的大量的需求。二是,中国的教育制度。现在国内推行的应试教育,在中、高学历教育阶段,无法达到职业教育需要的程度(水平)。大学生根本就不愿意从事低端的劳动岗位。何谓人才,蓝领一样也属于人才。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级工人,在中国很少,很紧缺。大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差。并且不屑于干。中专、技校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上有欠缺,实际操作能力也需进一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