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布雷顿森林体系最显著特点是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具体讲有如下几个特点:①美元等同于黄金,作为国际间主要清算支付工具和储备货币,美国对各国政府承担以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按1美元价值0.888671克纯金比率确定美元含金量,即美元和黄金保持一金衡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价。IMF成员国政府必须确认美国政府这一官价,并把这一官价作为国际货币制度基础。②实行可调整的钉住汇率。IMF会员国的各国货币通过各自法定含金量即黄金平价与美元含金量对比,套算出对美元的汇率,也可不规定含金量直接确定与美元的比率。这一汇率不经IMF批准不得轻易变动。会员国须将汇率维持在黄金平价的上下1%限度内。③各成员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可以通过IMF贷款来调节,但主要依靠各国自身改变国内支出。除非IMF批准,认为该国国际收支处于"根本性失衡",才可变动含金量,调整汇率,对外法定贬值或法定升值,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可见,美元在各国货币制度中处于中心地位,起关键货币职能,而其他国家货币则都依附于美元,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制度。 维持以美元为中心国际货币体系运转,保证"双挂钩"原则的实现,必须具备以下三项基本条件: ①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③美国黄金准备充足,保证美元对黄金的有限兑换性;③黄金价值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的,当以上三个条件不能满足时,以美元为中心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随之动摇。 美元本位制建立初期,美元保持相对稳定并处于优势地位,但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国际收支不断恶化。19471958年表现为美元荒,1958至1969年则表现为美元灾。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美国对外急剧扩张,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从而使美元信用发生动摇,终于在1960年10月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标志着美元本位从此进入动荡时期。尽管IMF、美国和其他主要国家采取了种种补救措施,例如1960年10月美国与西欧发达国家达成的"稳定黄金价格"的君子协定、1961年3月国际清算银行理事会的各国央行达成"巴塞尔协定"、1961年10月"黄金总库"协议、"借款总安排"、1962年3月"货币互换协定"等,但到了六十年代中期,由于美侵越战争的扩大,美国财政金融和国际收支更加恶化,对外债务急剧增加,美元信用更加下降,仍导致了1968年3月的第二次美元危机,美国黄金储备从1949年占西方世界存量的75%的顶峰下跌到1968年的25%,表明美元实际对外价值下降,同样,IMF、美国和其他主要国家又采取了诸如1968年"黄金双价制"、1970年"发行"SDR等种种补救措施,力图阻止美元危机的发生。七十年代初,美国受周期性经济危机影响,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于1971年5月爆发了第三次美元危机,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美元本位制于是走向解体。 美元本位制的建立,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领域的从动荡混乱状态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美元作为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弥补了过去清偿能力不足,消除了影响国际间商品货币流通的各种障碍;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由于实行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清算和贸易往来的顺利进行;为国际金融领域创造了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同时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对各成员国提供各种类型贷款,以解决收支困境,从而减轻了这些国家货币的内在不稳定性。 美元本位为美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该体系本身存在严重缺陷。首先,由于美元享有特权地位,美国可利用美元进行无限制的扩大对外投资活动,利用美元来弥补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使实际资源向美国转移,等于美国向其他国家征收了"铸币税"),利用美元来操纵国际金融活动,这实际上把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美国的经济地位基础上,一旦美国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也必然随之动荡。其次,1944年IMF规定的美元价值,实际上是对美元本身价值的高估,这种高估难以维持。美元高估使美国可在国际贸易、投资和信贷中获取超额利润,如低价进口原材料及商品,进口增加,但美元高估又使得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出口减少,导致了美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美元地位受到冲击,这势必影响美元信用,影响以美元为中心货币制度的稳定。最后,美元本位是一种固定汇率制,这就限制了各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动程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企图解决国内自主和国际稳定之间的矛盾,但是该体系的一些基本特征--各国政策自主,固定汇率和货币可兑换性--是相互冲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提供了一种折衷的办法来解决国内自主与国际准则之间的关系,企图避免国内经济活动服从于传统金本位所体现的汇率稳定,企图避免两次大战之间特有的那种国内政策自治而牺牲国际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而罗伯特特里芬所提出的"特里芬两难",直指美元汇兑本位制的致命之处,即清偿力和信心之间存在着根本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一根本矛盾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分崩离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运转有赖于美国霸权的存在,而美国对其政治利益和短期经济利益的衡量和取舍对于体系的运转更是具有关键的意义。在这一货币格局和政治格局里,存在着两个不协调的基本方面,这两个不协调的方面终于破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美元作为储备,交易和干预性货币的作用,扩大了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使它在执行外交政策或管理国内经济时,无须顾虑它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不能让美元贬值,改变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汇率,以改善自己的贸易和国际收支地位。280、从牙买加体系的内容看,它对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货币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人们为什么说它是"无体系的体系"? 牙买加体系对维持世界经济的运转、推动世界经济继续发展起了一定积极作用:①牙买加体系基本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货币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例如国际储备多元化有利于缓解国际清偿力的不足。②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可以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状况,各国汇率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可比较灵活地反映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状况,使各国货币的币值得到充分体现和保证;灵活的复合汇率制可使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更具独立性和有效性;灵活的复合汇率制可使各国减少为了维持汇率稳定所必须保留的应急性外汇储备。③采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 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这种被人们称作"无体系的体系"的牙买加体系日益暴露其弊端: 第一、随着美元地位不断下降。美元已经不能很好地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而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国际货币格局错综复杂,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混乱,对国际贸易和信用、对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汇率波动频繁而又剧烈。美元汇率从1980年至1985年第一季度上升60%以上,从1985年2月至1987年底下降50%以上,波动幅度之大,实属惊人,给国际贸易、国际借贷、国际信用和各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另外,汇率剧烈波动给外汇投机商有机可乘,助长了外汇投机活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混乱。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牙买加体系的调节机制中,汇率运转机制不灵,利率机制有副作用,基金组织又无力指导并监督顺差国与逆差国双方对称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益严重。 当前的牙买加体系之所以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就是因为该体系缺乏明确的"游戏规则"。牙买加体系没有规定政府遵照的干预规则,没有对巨额资本的短期跨境流动形成有效的制约,没有明确规定在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的义务。因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权利依照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观约束选择适合的汇率制度。当然,这样的自由也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和各方恪守的承诺,那么基于双方利益而非依照规则进行的协调可能是一段时期内国际协调的准绳,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将奠定全球治理的基石。这里必须有一个权利和义务的匹配,以规则为借口强使他国服从自身的利益是一种霸权的行径。而美国从"尼克松冲击"开始,逐渐背弃了国际协调的准则,完全按照自身的利益采取单边主义的行动。281、试比较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单一指标法与综合分析法,并说明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单一指标分析法在理论界争议很大,分歧主要在于确定最适度通货区标准的不同。包括(1)要素流动性分析;(2)经济开放性分析;(3)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分析;(4)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5)政策一体化程度分析;(6)通货膨胀率相似性分析。最适度通货区的综合分析法随着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有所修正,这些修正集中于加入通货区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上,这种分析法较为先进。其结论仍然是认为,如果在要素流动,金融交易和商品贸易方面高度一体化,高度开放的国家之间组成货币联盟,将会更有效地解决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该理论主要讨论采用单一货币的成本和收益,这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欧元正式启动之日,正值全球金融剧烈动荡之时,这使欧元的启动一改以往只被欧洲人所关注的面目,转而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启动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至少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欧元的启动将会改变美元独霸世界的国际货币格局。其次,欧元的启动有利于国际汇率体系的稳定。最后,欧元启动具有较强的示范意示。欧元的成功似乎还带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以区域货币形式表现的国际货币,有可能通过区域性货币的发展、协助调和演变而最终走向统一,形成可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自由流通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不是国与国之间使用的国际货币)。其形成过程类似于欧元,即未来的世界货币前景便是国别货币的消失转化为区域性货币,区域性货币的消失归于统一的世界货币,虽然这也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