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出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金融领域也开始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也随之恢复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自1980年以来,短短20年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保险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亿多元人民币增长到1999年的1384.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5.8%,大大高于世界年均增长水平;保险公司的数量从一家发展到30家,并且形成了既有内资、又有外资,既有国有独资、又有股份制、中外合资在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公司组织结构。尽管这20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国际上仍比较落后,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这两项硬指标来看,根据1997年保险业权威杂志瑞士的《西格玛》的排名,中国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在86个国家中排名第62位;保险密度第77位。另外,从产品设计、承保技术、管理方式、人才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来看,中国保险公司均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而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市场发展不完善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要依赖一个完整的保险市场体系。一个完善的保险市场体系,既要有保险主体,又要有保险消费市场,还要有中间组织、监督组织和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比较国际保险市场,目前中国保险市场只是形成了一个雏形。从市场体系架构来看,原保险市场较大,再保险市场很小;市场发展很快;监督和法规发展较慢,保险中介混乱,违规代理严重,权力运作、官方管制使各保险主体在市场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国保险业各类专业人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因此,未来保险市场的竟争也就是人的竞争,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等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跨世纪人才。业务专业化程度低从公司经营来看,产寿险逐步实行分业经营,1996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实行分业经营后,中国保险业才在真正意义上迈出了专业化经营的步子,其他公司也从1997年以后逐步开始了这项改革,预计将于今年完成。从监管方面来看,自1995年《保险法》颁布并实施以来,出台了《保险管理暂行规定》(1996)、《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1997)、《保险经纪人管理条例》(1998)、《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暂行规定》(1999)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法可依的监管体系。1998年11月18日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由此宣告了中国金融机构分业监管模式的正式建立。目前,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也正在实行分业经营,但这只是就保险主体专业结构而言,就专业经营水平而言,尤其是同国际上专业化保险公司相比,我国保险专业经营水平还很低,发达国家在产险与寿险领域内都有专门的公司,如专营火灾险的公司、专营健康险公司、专营机动车险的公司、专营农业险的公司等等。保险产品逐步新型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保险会更加深入人心,企业与居民在逐步提高保险意识的同时,对保险的选择意识也不断增强,投保需求呈多样化和专门化趋势。例如,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的新产品:“世纪长乐终身分红保险”已经在北京亮相。该产品是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在北京首家推出的分红保险品种,为京城居民增添了新的保险投资选择。在目前的寿险市场上,购买传统保险的客户只能根据其保单价值得到2.5%的固定回报。分红保险的优势在于,客户不但能根据其保单价值得到2.5%的固定回报,而且还可以参与公司盈余分配,分配比例不低于当年分红保险可分配盈余的70%。保险投资渠道有所拓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保险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致力于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在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逐步放宽的基础上,将大量的准备金所形成的巨额资金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投资房地产、股票、各种债券,实现投资多元,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保险机构持有一只基金的份额占该基金总份额的比例最高可达10%。基金中报显示,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保险公司踊跃投资基金,成为基金的重要投资者。不少保险公司持有一只基金的数量占基金总份额的比例超过了3%,最高已达10%。保险资金是去年10月底获准间接入市的。今年上半年保险业的基金投资实际达91.53亿元,较去年末增长352%。有关专家指出,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比重一般在25%至50%之间。我国保险资金的人市比例仍具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行业发展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保监会于去年12月27日下达《关于向保险公司投资入股的新规定》,首次定明,外资参股中资保险公司的上限是25%,单一外资股东则不得逾5%。今年8月31日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向苏黎世保险公司、国际金融公司(IFC)、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等外资机构招募24.9%股份的协议签字仪式在上海举行。该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完成向外资招股的保险公司。在此之前,只有平安保险有两家各持有7%股权的外资股东。我国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在险种开拓上,积极发展核能、卫星发射、石油开发等高科技险种,在业务经营上,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保险监管不断加强当今世界的保险业,从保险组织机构到保险业务的运作流程,到资产的运用和管理。各个方面均在经历着深刻的创新和变革。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组织机构创新方面,中国保监会设立的首家派出机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保险监管办公室于今年4月25日宣告正式成立。据悉,广州保险监管办公室和北京保险监管办事处也将于近日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保监会的监管职能将率先在我国最重要的三个保险市场落实到位。保险监管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保险企业经营行为,维护保险市场秩序,防范和化解保险经营风险,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上海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的保险创新尽管有所发展,但还很落后,积极开展保险创新,既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推动我国保险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结语这些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1980~199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左右)为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分配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庞大的人口基数——总人口进13亿,年增人口达1200万左右;明显人口老龄化趋势——目前65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家庭结构小型化,家族式保障功能逐渐减弱;人口迁徙的日趋频繁——流动率达25‰等等因素正改变着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引发着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因此,保险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